理性分析 有效沟通
每次考试后,很多孩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就是自己学习实力的体现,考得好证明自己很不错,考不好就觉得自己很差劲。很多家长可能也是这样认为的,孩子考得好会觉得脸上有光,考不好会觉得羞愧。
其实作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成绩,这非常重要。理念决定了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方向。
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老师有一封送给家长的信。
1、理性看待孩子的阶段性成绩
期中考试试卷由学校自主命制,作为阶段性考试,知识点覆盖面离期末考试的要求还远,但比月考的考察范围广,它兼顾了开学以来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举行期中考试的最大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反思之前学习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找到目标和方法。
家长首先要明白,考试成绩是用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供家长发泄自我不满的。然后要清楚,期中考试后孩子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将是由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的重要阶段。因此,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孩子成绩的分析中。
1陪孩子一起做好错因归类
哪些是遗憾丢分(因粗心大意失分)、哪些是模糊丢分(记忆不准确、理解不透彻而失分)、哪些是必然丢分(完全不懂失分)、哪些是侥幸得分(误打误撞得分)。
2陪孩子根据错因制定补救计划
罗列不规范作答习惯并制定纠正措施,减少遗憾丢分;回归基础题型加强训练,减少模糊丢分;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系统,积极查漏补缺,减少必然丢分;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中的运气成分,减少对侥幸得分的依赖心理。
3陪孩子分析应试策略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回顾考试的过程,思考考试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照标准答题、考试时心态是否稳定等,让孩子明白考试不单纯是答题那么简单,它还和多方多面关系密切,以此培养孩子的全局观。
2、针对性地和孩子交流
除了分析成绩,如何才能做到在考试后有针对性和孩子进行沟通也极其重要。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五个问题切入:
你对成绩满意吗?
“你对成绩满意吗?”这是可以快速获取孩子对成绩看法的方式。考后和孩子交流不是一味表达家长对成绩是否满意。学习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应该让他们体验考试带给他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体验考试带给父母的感受。
你打算怎么庆祝?
如果孩子对这次成绩感觉满意,趁机问问孩子:“你打算怎么庆祝?”因为庆祝是孩子体验到自我满足感后,主动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过程。如果家长只会一味“奖励”,无形中会让孩子觉得你是高高在上地评价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他的成就感,“满意”的感觉也会打折扣。把话语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主动分享喜悦,以此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看得出来你很不开心?”
不是每一次考试孩子都能收获满意的成绩,当家长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适时问一句“看得出来你很不开心?”这会给孩子你和他感同身受的感觉,拉进情感距离,从而降低你们交流的门槛。切忌出现“你怎么这么笨”“哭什么哭,你还有脸哭”“我对你很失望”“我看你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这类话。因为这些话无疑是在否定他能力不够,让他体验到的是失败后的雪上加霜。他沮丧或是生气,是因为他也很想解决问题,也在努力调整中。家长要记住,不要简单将成绩不好归因于学习不努力。考试是检验问题的手段,考试成绩也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价值。取得好成绩,身心健康是前提,人格健全是目的,孩子的学习动机、习惯是关键。
你觉得跟上次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不管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满意还是不满意,家长一定要问问孩子:“你觉得跟你上次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将自己看成了有自尊的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永远被拿去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工具人。家长要明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是他们的内驱力,跟不同时期的自己比才会让孩子明白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你觉得还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在下次考试中表现得更好,可以和我聊聊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对语言感兴趣,因此,每个孩子在各科的表现上都会不一样。家长要肯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肯定他的进步,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在感觉到孩子过于得意时,委婉告诉他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在感觉到孩子过于沮丧时,及时鼓励他,给予他来自家庭的信任与支持。代替孩子体验生活不是家长该做的事情,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变得更好,家长责无旁贷。
考试成绩只是为了方便孩子找出新问题、发现新起点、追逐新目标,所以家长真的无需着眼于一时的成功或失利,请做好陪伴工作,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陪伴他们开启下一阶段的成长旅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