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被称为“高考的试炼”,虽然不直接涉及考大学,却决定了同学们的升学去向。进入职校还是普高,能否挤进为数不多的省重点中学,考生的未来可能截然不同。
初中生的成绩往往有一定浮动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不稳定,因此很多家长不得不多些监管,为他们的学习可谓操碎了心。如果孩子自己就非常刻苦,每天学到很晚,是不是值得高兴呢?有时候还真的不一定。
孩子学习到深夜,家长很是欣慰,不久却收到班主任提醒
刘先生是初一学生的家长,家里条件不算很好,女儿从小就很懂事。升入初中的她,很快意识到这个时期的学习很重要,并把考上重点高中作为“只可成功、不可失败”的目标。
期中考试后女儿的紧迫感更强了,她希望能更快地超越自己,排到班里前5名。于是每晚比之前又加了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刘先生和妻子看到十分欣慰,但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老师却主动找家长谈话了。
老师提醒初中生,学习前期不要用力过猛,可能有“反作用”
原来班主任发现,刘先生的女儿在课堂上的状态似乎不太好。之前总是很积极地举手发言,现在好像不那么主动了;有时候甚至有溜号的表现。
老师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状况,经过跟刘先生的沟通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事,只是学生睡得太晚。班主任直言,初中前期就这么“刻苦”,其实可能有反作用。
首先是精力不充沛,影响听课效果和学习效率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补课班的辅导时间有了明确的限制,课堂上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师讲的内容显得更重要了。
中学生学习到深夜,看上去是很刻苦的表现,可实际上很可能造成听课时注意力涣散的副作用,学习效率不如从前,一旦跟不上老师节奏,课后再自己钻研等于增加难度。
再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用力过猛”有时或许是能力不足,只好用增加时间的方式。因为这种形式的勤奋,其实远比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思维方法简单。
初中前期知识的深度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靠蛮力确实对提高成绩有作用。不过越是到后期,可能就越难以奏效了。老师提醒同学,不要以此逃避如何改善学习技巧的问题。
初中时用过于刻苦的方式学习,还容易导致高中时期后劲不足。根据高中老师的经验,每个班里总有部分学生,是“赢在初中却输在高中”的例子。
单纯靠增加时间堆砌出来的成绩,随着学科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弊端将越发明显。高中以后对学习效率和方法的要求更高,这类同学就容易很快被甩下来。
家长可帮助孩子培养高效率的意识,保持更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时期大概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稍不留神成绩就可能会下降,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态。孩子把学习放在心上,努力奋斗是件好事。
不过如果用力过猛,刻苦和勤奋变成了只是机械地延长学习时间,或反复刷题而很少思考,那么本质上不是对学习能力的提升。老师的提醒,有一个核心,就是提升学习效率。
家长不妨观察和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率”的意识,可以从他们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做题速度上判断。有的同学虽然吃完饭就开始学习,但不时摆弄点其他东西,显然没有沉下心。
这时家长可以给他们限定背课文、做练习册的时间,让孩子对把握时间有更明确的意识。在他们学习的时候,也最好把手机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收起来。
如果学生的状态有比较明显的不对劲,爱分神或者做题速度太慢,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是否有心事,还是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