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山雨急,水涨城涝涝。大雨冲刷后的的天空格外明亮,几缕阳光爬上了县街小学阶梯教室的台阶,探头然脑的向里面张望……是好奇么?此刻,县街小学的阶梯教室里,热情洋溢,一如春暖花开……这是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5天(2020年8月15日——8月19日)的普通话培训,全县152名教师齐聚一堂,开始了艰难的自我超越之旅……
此次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是教师进修学校为了落实省语委“关于做好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工作”这一文件精神,更是为了提高峨边县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引—“智”并惊喜着
章晓琴,来自乐山师范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她用她的专业引领着学员们必须要有规范的发音技巧,要了解发音时口腔内舌尖所要到达的位置,知道齿背、硬颚、软腭在哪里。要求大家的练习要熟练到让口腔产生记忆功能。要熟悉所有汉字的声母、韵母、调值。标准发音就是要正确地读准每一个字音。章老师告诉大家,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过关才是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只有发好了单音节字,双音节词,才有可能让语言表达标准流畅。
杨林,乐山师范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讲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他
负责培训学员的文章朗读和口语表达。为了营造一种语境,杨老师先播放标准示范朗读,让学员一篇一篇的模仿、跟读,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
最难的是口语表达3分钟,这是普通话测试中的难点,也是丢分点。杨老师为了克服大家的紧张心理,他让学员一个一个到他的跟前模仿电脑测试情景,帮助同志们更好的找到问题的症结……
练——“痛”并焦虑着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特别对于先天发声条件不好的老师,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奋。通过练习找到自己存在的口腔问题或者语音问题,然后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去实现自我突破。练习普通话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循序渐进。要学好普通话,每天的常规动作就是口腔操,单字训练,双音节词训练,绕口令,朗读,说话。有的老师散步都在自言自语;有的老师读到深夜12点,头晕眼花还在继续;而有的老师说做梦都在练习普通话………其实,不管结果如何,努力就是生命最好的模样。
难——“拼”并成长着
此次培训,最难的是40岁以上的大龄教师。这部分教师年轻时没有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上学时又没有普通话一定要达到二甲的要求,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培训……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尽管难,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也清楚,哪怕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要顺利机测过关也是难于登天。但是教师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值得点赞。每天早上8点点名,没有一个教师迟到;晚上6点下课,大家还不愿离开教室。目的是缠着老师,请老师帮助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或被方言困扰,或有口腔缺陷……,最关心的是如何能让自己克服掉这些说好普通话的不利因素……
这次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全员参与,学练结合。不仅让参培教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实现了峨边县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升,夯实了教师教学语言规范这一基本功。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