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乐山市小学数学教师更好理解新课标,贯彻落实新课标,扎牢“学为中心,为创而学”理念,提高乐山市小学数学教师基于研创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乐山市教科所着力推进小学数学系列化新课标实践性培训活动。近日,在乐山市中区柏杨小学开展了第二阶段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和课例研究融为一体的教学“课说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专场活动,曾强和陈一佳两位新生代教师主持会议。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校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来自乐山市徐家扁小学的刘飞雁老师上了展示课《周长》。刘飞雁借助生活中立体图形引入,从三维的“体”到二维的“面”,再引导学生对“周”的观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感知面和周的区别;剥一剥,围一围,量一量来理解概念,积累经验,形成量感。整节课,把握知识本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自乐山艺术实验学校的刘洪伶老师上了展示课《圆的认识》。刘洪伶从具体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再抓住“圆,一中同长”这个本质属性,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和科学态度,进行观察、操作、探究、分享,在质疑、反思、辨析、启迪中有效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空间观念。
来自乐山实验小学的陈晓英老师进行《素养导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专题讲座。陈晓英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题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结构化主题的特征,“图形与几何”领域重点关注的素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进行详细精彩讲解。
来自乐山教科所的张丽老师分享了展示课例背后磨课团队的辛勤付出。一节课凝聚着磨课团队对课标的研读理解,体现了“学为中心,为学而创”的课改理念,展示了落实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乐山小数人的行动。张丽老师希望所有乐山小数人行动起来,争当课程改革排头兵。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教与研本应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总结并指导今后的教研教学,峨眉三小各年级数学组教师就今天的新课标学习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低年级的教师们认为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数学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而且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最后让孩子们在感悟中形成空间观念,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中段老师通过学习,共同认识到: 关于课标中图形与几何主题的变化,由原来的四个主题转变为两个主题,图形的认识+测量,转变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转变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在这个领域中,要凸显内在联系,整体掌握知识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概念,而且要学习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律运算等。空间观念的形成需依赖于实际事物,必须有动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形成空间观念。最后就是要多读书,读教材、教参、2022年新课标及相应的书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教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高年级教师认为图形与几何这一阶段的内容是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增的。在教学中,老师们更要注重在真实情景或学生熟悉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多种实践感知,通过触觉、视觉等多种实践感知增强学生的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2022版新课标”中新增了尺规作图的内容,这一内容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尺规作图的教学中老师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思考、调整、交流、反思,让学生探究作图方法,让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而不是教师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照着样子画。同时,这一内容也可以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结构美。总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校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的很远。”数学教研活动让老师们成为团队,携手前进,且歌且行,披荆斩棘,一定会一路洒下花香。老师们追寻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满怀激情地走到一起,书写一段美丽的时光,留下教育最美的痕迹。
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