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近日,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六届“观斗杯”教学节数学组微型课竞赛拉开帷幕。此次微型课竞赛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数学组曹钰瑶、官云平、周霖三位老师率先进行了第一轮比赛。
曹钰珧老师从同学们参加运动会的情境引入。到底参加跳绳和踢毽子人数是多少人呢?制造冲突,引发思考,让孩子们体会有些同学两项都参与。紧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逐渐生成维恩图,在充分认识维恩图各部分及表示的含义后,再引导学生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整节课曹老师立足课堂,从学生角度出发,带领孩子们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
官云平老师以玩脑筋急转弯入课,初步感受重复,整堂课创设运动会的情境,以趣味小问题+情境主问题“一共几人”,简单入手,诱发猜测和认知冲突。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从自主表征信息到“创造”维恩图,挖掘“分类、重复”的本质,凸显维恩图“不仅能呈现重复部分而且能清晰看出总数”。在此基础可以利用同类素材,“总人数还可能是几人”引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有序思考问题并了解集合的三种情况:相交、包含、分离。如此对集合的不同情况不仅有了直观了解,并且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拓展,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课尾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分类的重要数学思想,深化画图的便利性,培养符号化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霖老师采取的整体教学脉络是“生活中的集合——数学中的集合——韦恩图的产生——韦恩图的运用”。一是课始从学生熟悉的体育课中的集合引入,直面问题,巧妙转接到数学中的集合,做了集合的“从无到有”;二是利用动物情境,找到合适的理由(太复杂),给出挑战性材料,从单个集合走向相交,使得学生充分经历“从有到用”的过程,深刻体验两个集合相交的好处,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的各部分含义;三是在情境变化中,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列出算式解决“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并加深学生对图的各部分的理解。最后扩充材料,理解集合的其他类型,做了集合的“从用到变”。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紧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构出了不同的精彩。让数学组老师们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感受了到了青年的拔节成长。“同课异构”微型课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有效助力乐师附小踔厉奋进。
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