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共进,研以致远。11月23日,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峨边县县街小学及峨边樊红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齐聚翡翠讲堂,开展了“学为中心,为创而研”的数学联合教研活动,大家一起共赏数学之美,同探教学之妙。
一、 课例展示
五上《植树问题》授课教师:张静
张静通过创设五年级3个班在学校通往图书馆小路一侧各植树20米任务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分析、思考,经历猜想、画图验证、归纳和推理的过程,逐步找到隐于不同情形中的植树规律,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教学中,张静"先扶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抽象出具体情景中的"看得见的树"、"看不见的树"、"听得见的树",实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数学到生活"的育人价值。
四上《烙饼问题》授课教师:赵大莉
这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赵大莉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单张、双张和3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形成了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让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三上《数字编码》授课教师:王佳佳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测并探索身份证编码的规则与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的规范、唯一、简洁等特征。初步体会了编码的特征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进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编码学习的价值。最后通过“给全校学生编一个学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加深对编码特点和方法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家引领
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宾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以及2022年版新课标的重大变化等为老师们深度解读新课标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以当下疫情为例,结合三位一体融合式课程目标,形象说明“核心素养”需要如何通过课堂培养。结合《植树问题》《烙饼问题》两个课例引导老师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重点思考三个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落实哪些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应该怎样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怎样去落实?最后分别对翡翠、峨边县街小学、樊红工作室老师给予期待,期待数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透彻。
三、微主题分享
林平平:“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多元化作业设计
关于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林平平表示,要形式多样、具有童心童趣、符合低段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
杨燃燃:以“倍的认识”为例,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杨燃燃立足三个关键词,即知识本质教学、结构化特征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分享,通过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版教材的对比,将倍的本质定义为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借鉴苏教版教材,将“倍”植根在一个更大的数学背景中研究,即数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的知识结构从相差关系,到倍数关系,再到后续的小数倍、分数、比、百分数,将学生对倍的认知植入了全学段的知识结构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示、语言、计算”表征,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几及一个数是几的整数倍这三种问题做了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晓杰:新课标下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
基于新课标理解大单元教学,李晓杰作了如下分享:对独个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螺旋上升进行解读;把知识板块的“大单元”跳出独个单元,从知识板块比如说整一册的《数与代数》进行知识整合,比如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比和百分数的教学;深耕结构化,努力做到跨学段的“大单元”,如通过对“倍”的认识(即两个量时间的倍比关系),延伸至小数倍、比、百分数的理解;同时,老师们也在思考,如何能做到关于能力的“大单元”教学。
校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加深了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课促交流,以研促成长。
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