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12月1日—2日,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围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观察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教改项目研讨活动。
龚璞老师执教《How much is it?》一课。龚璞以班级美食节为主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整堂课的设计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教学与学生劳动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深度的学习实践,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跨学科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培养了学习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郑莹老师执教《雾在哪里》一课。郑莹以识字、朗读、句式训练为本堂课的训练重点。通过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识字。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雾孩子,用朗读来表现雾孩子的“淘气”。通过发现文段写作特点,仿照文段进行说话的训练。从词到句,从读到说,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黄冬琴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黄冬琴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精准教学目标,让课后习题具体化、策略化;对准教学环节,使学习活动儿童化、语文化;紧扣“读”设计教学活动,使文本理解形象化、深入化;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背诵、讲述课文,使知识结构化、多元化。不仅夯实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也点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刘祺祺老师执教《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刘祺祺先由视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物体导电情况的猜想。随后用简单的电路设计制作成检测装置进行验证,明确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最后通过进一步优化检测装置证实人体是导体,引导学生发现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一次次地认知冲突与矛盾中,师生共同解开迷雾,破解难题。
刘建波校长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刘建波以理解“初步”一词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比对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总结出角的定义。接着设计了画角、做角、比角等丰富的活动,加深对角的理解。最后回归生活,认识角的给生活带来的利弊,感受语文中“角”的演变。整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又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充满趣味性。
课后,各学科组、教研组分别开展了研讨活动。观察员逐一分析自己的观察数据,根据初始数据直观地分析出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随后,老师们就量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了讨论,对量表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乐师附小在教改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课堂实践,不断探索、优化课堂观察的方法和路径,让听课老师能够更科学地进行课堂观察,使评课有据可依,让教学评价真正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