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就算法推荐话题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72.8%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8.9%的受访者认为推荐算法应该更加透明。
数字化时代,算法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正如这次调查所示,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算法更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近六成的认为可以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这表明算法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给人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减少对算法的依赖,再加上近年来诸如“大数据杀熟”之类的现象备受争议,也反映出算法的确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
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算法带来的主要是便利,还是困扰,都很难完全杜绝算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算法时代”。因此,如何更好地与算法“共存”,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每个人直面的问题。有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甚至一些年轻人在现实中已经开始有意地“反向驯化算法”,表明很多用户对于算法的利弊有了越来越多的清醒认识,或者说,开始意识到需要从自身出发去构建一种更健康的与算法的相处模式。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就拿算法对资讯传播的影响来看,一个人可以通过算法,更便利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讯,但长此以往,一味依赖于算法的精准“投喂”,也可能出现信息“偏食”现象,甚至陷入一种单一化的信息环境之中,这对个人的学习成长、价值观的发育等,显然都有着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这一点更值得警惕。因此,首先要在意识上警觉让自己避免完全活在算法构建的世界里,如对于算法所“投喂”的资讯和呈现的信息环境,就应该有更多的甄别意识;其次,则要从习惯依赖于算法给自己“投喂”信息,变为多一些主动获取信息的行动。如通过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为自己搭建一个相对少受算法影响的资讯、信息获取渠道。
进入“算法时代”,个体到底如何自处,如何与算法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在享受算法“红利”的同时,也尽量规避其带来的弊端,这实际上也是提高个人数字素养的内在要求。这需要通过大众讨论唤起更多人的重视。同时,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等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的数字素养的教育和科普,让更多人对算法的影响有更理性的认知,也有能力去平衡好算法的利与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