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乡文化为核心,利用乐山本地特色资源,按照学校“三名工程”整体部署和学校“大思政”建设的规划内容,近日,乐山一职中由学校教务科、学工部主办,计算机专业部、思想政治教研组、校学生会承办的“寻美·乐山”主题教育活动暨户外思政课堂在乐山文庙和龙神祠以张旭的校级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参与本次活动的人员有:思想政治组全体教师、计算机专业徐胜老师、张旭及26计算机1班全体学生、学生会部分干部。本次思政户外活动得到了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在张旭的组织之下,26计算机1班的几名同学上演了一出振奋人心的情景剧《武大西迁》。仿佛能够从参演同学满腔热血的振臂高呼中,看到近百年前武大学生追随信仰、艰难求学的身影。
“乐山八年,武大师生以明诚弘毅、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取得了卓著的办学成就,更积淀了难能可贵的‘乐山精神’。”在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园园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对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37年7月,日寇侵凌华夏,为保存我国文化血脉,武汉大学决定西迁至四川乐山。国难当头,乐山居民以宽广的胸怀,主动接纳了武汉大学师生,并克服日军轰炸和物资短缺等各种困难,为学校提供了相对安宁实用的办学环境,使学校在战乱中得以发展。同学们纷纷沉浸在彭园园的讲解中,同时也被这些在战火纷飞下依然刻苦求学的学子所激励。
结束了乐山文庙的参观,全体人员前往龙神祠。这座默然伫立的建筑在武汉大学西迁期间曾作为第二男生宿舍所用,“住文法学院同学四百人左右”。似乎可以透过如今的龙神祠,想象当时的武大学子们在宿舍里俯瞰乐山城区,眺望岷江浩浩汤汤。学习文学、哲学、法学、医学……也许西装革履,也许衣服破烂,但生活“像一曲万人合唱的交响乐,声音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每个人都唱着坚贞和骄傲,都唱出希望和梦想”。
本次走进乐山文庙、龙神祠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在全体师生的沉思默虑中圆满完成。曾经油印在语文课本上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给同学们留下了模糊的影子,而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精神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却也曾在近代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尽管武汉大学在西迁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磨难与挫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武大精神与乐山文庙文化深刻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为其成为持久而深沉的力量添砖加瓦。
古老嘉州的文化记忆,或记录于墙,或镌刻于碑,沧海桑田,花落花开,如今仍存于世的乐山每一隅古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守护着对乐山历史与文化的追忆,乐山文脉悠长,逾千载传承至今。通过今天的学习,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坚守乐山文庙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更好的将乐山文庙文化发扬光大,做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乐山一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