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内驱力,助力教师成长,11月,怀揣着对科学教学的殷殷期待,乐山市实验小学科学成长课堂教研活动圆满举行。六位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反复借班试上,老师间共同研讨乐此不疲,开启了充满魅力的科学之旅。
王一如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暗箱里的秘密》,以成语故事“狡兔三窟”作为导入,从感知现象入手,猜想“免子在山洞中的逃跑路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弱,对于暗箱缺乏主动而有效的思维建构能力,王一如将实验进行改进并设置闯关游戏,让孩子自己通过感官分析暗箱里物体的形状、大小、质感、数量,用大脑去思考作出猜想并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帮忙,最后揭示了暗箱里的秘密。让孩子们对探究的初体验是从游戏中获得;让学生自己 “悟” 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教师做到了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尽力设计了一个把孩子放心上的实验,整节课科学“味”十足,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建模思想。
张湫鹭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轮子的故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熊大熊二”的故事激趣导入,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还为揭示主题“轮子”埋下伏笔。主体教学部分首先以轮子的雏形“滚木”为探究载体结合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确轮子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轮子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刻感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次通过“推字典”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发现“轮子”的省力作用;利用收集到的废旧牙膏盒,鼓励学生来当一个“小小工程师”,亲自为“小车”装上轮子,培养“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最后以儿歌“小小轮子”来结束整堂课。师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念与科学思维,激发认知内驱力。
黄燕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明亮与黑暗》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段特征,采用先感知再探究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师生共同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学习情境。从借助“成语积累”作为引入到运用“思维导图”作为结束,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新课标中的“学科融合”;从“探究光斑的亮度变化”到“保护眼睛”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从“明确目的—设计实验—明确任务—明确结果—应用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孩子们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的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宋昕宇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以“生活中的美食”作为引导,带领学生理解“固体混合”的概念,过程中体现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通过“提出假设,认真求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敢于猜想勇于求证的科学观念,同时贯彻了“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的科学课改理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合作理念,从而引领学生在逐步探究,循序渐进,在实践感悟中,体会科学的意义。
朱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浮力》贯穿了对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洗苹果这一件小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做出假设、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到浸入水中的物体具有沉浮现象。通过“为什么会出现沉浮现象”和“石块为什么会沉入水底”这两个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感受浮力。再层层递进,完成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探究。整个课程一环扣一环,充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而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加以利用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廖芹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制作汽水》是一堂集“美味”与“知识”的盛宴。从让学生打开一瓶汽水听声音到寻找汽水里气体的秘密再到动手制作一瓶汽水等等,创设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到“制作汽水”是一种产生新物质变化的过程。整堂课不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整堂课的设计新颖而又有实效,可谓行云流水,自然贴切,轻松愉悦之间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
成长课堂结束后,在科学组长余妮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评课,大家畅所欲言,立足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段特征等方面提出诚恳建议。学校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科学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乐山实小的科学教育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