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能用英语‘讲世界’却不能‘话家乡’”的现实困境,积极响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弘扬中华文化、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号召,近日,乐山市县街小学隆重举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开题论证培训会。
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唐桂兰主持,特邀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理论研究员高德全、杨蕊两位专家莅临指导,学校党总支书记杨勇、学校副校长李娟、学校教科室主任张洪静及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会,聚力探索英语教学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化新路径。

一、课题汇报:六位成员接力,全景勾勒“理论-技术-课堂-成果”研究链
本次开题汇报创新采用“团队接力”形式,六位课题组成员依序登场,从理论构建到成果展望,清晰完整地呈现了研究的逻辑闭环与实践路径。
1.理论奠基,模型导航:课题负责人唐桂兰老师率先阐释了本研究的核心理论——“三贤文化-英语核心素养双维映射模型”。她指出,该模型以“贤德、贤能、贤智”为文化根基,与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精准对接,旨在从“文化失语”的现实困境中,构建出兼具指导性与操作性的课程开发框架。
2.技术赋能,文化新生:宿彭娇老师展示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三贤”中的“贤德”故事转化为个性化英语绘本。这一探索超越了简单的资源数字化,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再生,让深厚的“三贤文化”变得生动可学、触手可及。
3.课程设计,融合有径:赖霞老师以外研版三起五年级上册Module1教材为例,进行了十分钟现场说课。她具体演示了如何将“三贤文化”元素系统融入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评价反馈,为在场老师清晰描绘了一幅从国家教材走向校本课程的“文化融合施工图”。
4.课堂实践,落地有声:黄艳丽老师带来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的现场教学片段。她以“what引导的感叹句”为例,在真实的课堂语境中,以“三贤文化”为根基,自然融入乐山本土文化,验证了校本化教学路径的可行性,成为理论落地的“实践显微镜”。
5.学生成果,素养初绽:杨俊莉老师展示了系列学生成果:精美的“三贤文化”英语手抄报、流利的“用英语讲三贤故事”视频。这些成果不仅是学习的记录,更是学生文化认同与英语综合素养协同发展的生动见证,让与会者“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6.总结展望,蓝图绘就:邱冬梅老师对前期探索进行了凝练总结,并系统汇报了课题的远期规划。她表示,课题组将在2025至2027年间,运用行动研究等方法,分阶段推进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成果凝练,致力于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借鉴的小学英语校本课程“乐山样本”。
二、专家点评:赞誉创新价值,指引深化方向
与会专家高德全、杨蕊对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研究“立意新颖、理论扎实、实践生动”,精准呼应了新课标要求,并开创性地构建了双维映射模型,展现了英语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科研创新力。
为使研究行稳致远,专家们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第一,文化关联上,需厘清“三贤文化”与“核心素养”“本土文化”之间的关联;第二,现实体现上,要明确“三贤文化”在价值取向、精神内核等方面的现实体现;第三,融合统一上,推动学生文化认知和学校“三贤文化”建设相融合,找出二者共通之处;第四,目标成果上,强化目标、内容、成果之间的关联,确保具有一致性。
三、领导总结:研课题促教改,强协同提素养
在课题汇报总结中,杨书记感谢两位专家的细节点拨与整体引领,并指出该课题已确立为市级课题,强调研究需秉持科学精神、做实做细,要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推进教学改革,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同时,杨书记对后续工作提出期望:强化素养培育认知,深化教育教学协同联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此次开题论证培训会的圆满举行,标志着课题研究正式全面启动。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扎实走好研究的每一步,持续深化英语教学的校本化、渗透化与素养化转型,为培育“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贡献“县街智慧”与“县街方案”。
乐山市县街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