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相关情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些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的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因为安全风险而取消体育课,有不当,也有无奈。
毋庸讳言,近几年来,不少学校的胆子越来越小了。此次教育部对部分学校取消体育课的回应,可谓“走心”且极接地气。“不当”和“无奈”,既道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取消体育课的态度,也表示出对基层单位的极大理解,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许多学校在安全重压下开展体育教学的困难和艰辛。
“怕出事”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但因此取消体育课,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是风险相对较高的体育课,也必须开足、开好。那么,学校如何才能做到“不怕事”呢?笔者以为,教师和学校必须做好自己的事。
教师要做好自己的事。认真备课,针对课时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可能出现意外的环节,尤其要反复推敲,力争做到精准施策、科学应对;认真上课,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状态,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做好关键环节的保护工作,扫除安全隐患;认真反思,及时总结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得失,为日后更加专业、规范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多力量大。教师之间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对体育课安全开展的意义同样不容小觑。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风险的认知盲区;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共同施教;新教师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应对意外风险的能力。
学校要做好自己的事,为开足开好体育课创造必要的条件。一要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杜绝非体育专业教师代教体育课的现象;二要确保体育设施标准化,确保学校的体育器材、体育设施安全可靠;三要制定应对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定期演习,确保一旦出现意外,师生能够快速应对。
除了上述基础性工作,学校还应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加大宣传力度,讲清体育课的目标、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体育课的独特属性及学校为防范体育课意外伤害作出的努力。在取得家长理解、打消家长顾虑的基础上,统计好学生的既往病史,并告知体育教师,以免因个体差异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然,为了尽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和老师还必须要求学生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按照老师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任务,课堂45分钟不偷懒、不脱单、不冒险,特殊情况下如实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等。
相对其它基础学科,体育课可谓“险象环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做好自己的事。只有这样,体育课才能不再“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