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通知,将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期限为10年(2021—2030年),建设单位要以5年为一阶段,制定阶段性建设任务和目标,建设过程中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
建设内容主要包含:
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加大多层次多类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健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等。
建设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新高地,搭建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比如,深化前沿领域间科技合作,发挥多学科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协作等。
开拓公共卫生师资发展新途径,打造质量结构双优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内外教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专职教师到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等公共卫生相关实践部门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制度,聘请公共卫生行业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新高度,增强智库咨询服务能力,创新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模式。比如,建设公共卫生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公共卫生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公共卫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
同时,还提出创建公共卫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公共卫生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等功利化倾向,创新以人才培养成效、科技创新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大公共卫生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公共卫生教育保障水平。
此外,还将开创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新局面,推进教育科研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健康事务。加强与卫生健康领域国际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