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不同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取向、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期盼、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对职业就业创业的深刻影响,乐山一直不断探索和思考,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回顾乐山职业教育走过的道路,对今后和将来的改革发展不无启发。
一、“宽实活”模式享誉全国
(“九五”至“十五”时期)
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90年代是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科技致富、勤劳致富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问题描述:
中职毕业生输出式就业严重受挫,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办学形式严重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解决方案:
探索构建“宽实活”(宽:专业覆盖面和知识覆盖面宽,以一产为主,横跨二、三产业,实行主辅修制和一专多能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实: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和实用技术推广,注重实习实训和生产实践;活:管理体制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多元并举,互通互补)办学模式解决不同学生群体学习、就业、创业、致富需求,重点解决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扎根三农、服务三农、建功三农,成就自我问题。
(一)实施农科教结合“一条龙”办学模式。以夹江云吟职中“宽实活”办学模式基地校为例,坚持面向三农办学,整合统筹县域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农业农村资源,践行“筑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理念,以开发一个项目、举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群众为思路,实施“一条龙”办学,上挂靠农业高校,横联合政府职能部门,下辐射农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学校根据适用人才培养和实用技术推广自建教学科研实习厂场3个,校办企业4个,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8项,惠及1.2万户农户,技术指导和咨询3万多人次,实现农民增收3.8亿元,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2000多人。1997年,全国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研讨现场会在夹江云吟职中召开,“宽实活”办学模式得到教育部和与会者高度肯定,获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宣介推广。
(二)实施“学校+公司+农户”技术推广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项目,通过与高校和科技部门合作,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与农户签订协议,公司负责产品订购、加工和销售,学校负责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农户负责农产品种植生产,形成三方一体化合作共赢模式。校企开发项目11个,新增涉农专业6个,下联种养殖基地50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万亩,农民经济收益3.8亿元。学校科研成果18项,获奖15项,技术专利5项,其中“家蚕自织丝绢”技术获广州第七届博览会金奖,被誉为“华夏一绝”、“惊世国宝”。
(三)创新“多链式立体生态循环致富”模式。学校根据当时农村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政策和县情,通过学校科研场的研究、试验,开发出“多链式立体生态循环致富”模式,通过讲师团的宣讲、传播和学校毕业生的示范经营,在全市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二、“集团化”办学率先推行
(十一五时期)
时代背景: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荒凸显,高校扩招形成的普高热持续升温,中职呈急剧萎缩趋势,大多数学校陷入办学困境。
问题描述:
中职学校招生难,高质量就业更难,企业招工难,招高素质技术工人更难。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
解决方案:
实施集团化办学,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抱团取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办学,解决学校招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问题。
(一)实施集团互补办学。政府主导,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组建了乐山市旅游、硅材料、冶金机械、电子信息、建筑陶瓷、一职中校企集团等6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集聚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部门、职业院校和高校等成员单位208家,学生5万多人。政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并进行年度考核。硅材料职教集团建成全国示范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聚合了更多教育、人才、设备、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资源,学校招生就业和企业用工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中职办学规模从“十一五”初的3.8万人增加到“十一五”末的4.2万人,70%的毕业生实现集团内实习和就业,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率提高了整整5个百分点。
(二)实施名校引领战略。由市本级品牌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引领薄弱区县中职学校发展,通过托管、合作办学,派遣管理干部担任区县中职学校校长,骨干教师支教,输入品牌校先进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校企合作资源、实习实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基地共建,实施城乡一体化捆绑式发展。先后帮扶夹江、马边、峨边、沐川、井研、沙湾等区县中职学校,经过5年发展,6所区县薄弱中职学校迅速驶入职教发展快车道,从校均不足500人上升到校均1000人,整体提升了乐山中职教育发展水平,职普比持续保持在4.5:5.5的合理区间。
(三)推进校企互动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支持推动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实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企业文化以及职业认同感。“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职学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师资互派1500多人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00多个,举办企业冠名班、定向培养班100余个,近5000人。
三、“赛考培”联动走出新路
(十二五时期)
时代背景:
中职教育仍在低谷和低位运行,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均不够理想,粗放办学的惯性仍没有较大改观。国家层面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问题描述:
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质量缺乏相对统一的监测手段和标准,学生学业管理较为粗放和随意,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赛考培”联动机制,通过技能大赛、技能抽考、教学质量检测和教师教学研修培训联动促进和循环改进,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构建三级竞赛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了省—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层层办赛、逐级选拔,既选拔出拔尖技能人才,又实现技能比武全覆盖,推动学校技能教学和实训提升。同时创新了政府主导、科研指导、部门联动、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市州协作的办赛机制,技能大赛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十二五”期间,乐山代表队参加全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60个,二等奖132个,三等奖141个,连续五年师生参赛获奖情况和竞赛成绩全省排名前列,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中职学生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制定了13门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4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开展全覆盖专业核心课无纸化考试和文化基础课教学诊断考试,基本实现学业水平测试远程监控,通过在线自动组卷、网上答卷和自动评分,提高了检测效度。每学期开展一次学业水平检测,每学年开展一次技能抽考,并将质量检测成绩纳入年度质量评价内容。通过此举规范了中职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论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从“十二五”初的60%提升到“十二五”末的85%。
(三)研训一体化提升专业师资建设水平。建立技能大赛、技能抽空、学业水平测试质量分析制度,并将质量分析成果转化为校本研修、教师培训课题和内容,市级层面每年组织教学管理骨干、专业骨干教师到东部沿海职业教育先行区、试验区开展专项研修、专题培训和观摩考察,并通过市级教师赛课、企业实践、论文评选、经验汇报、专家论坛等形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着力推动双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从“十二五”初的30%提升到“十二五”末的45%,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库成员从10人增加到25人,省级及以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2项,编辑形成《东学西鉴》、《职教在途》论文集。
四、“产学研”一体升级办学
(十三五时期至今)
时代背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优化。我国工业现代化加速推进,职业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成为时代命题,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
问题描述:
面对高职扩招和职教高考改革形势,许多中职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开始向升学方向转移,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所淡化,在增值赋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缺乏有效载体和推进机制,中职吸引力和适应性仍然受到社会质疑。
解决方案:
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将学校办学全面植入和融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立交体系,通过校企协作、协同培养和研学、研创、研发、研用,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适应性问题。
(一)构建全市“1+6”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的高度契合,纳入《乐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任务。“1城”:加快推进苏稽新区大学城(职教城)建设,按“产、教、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乐山一职中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建好“政产学教研创”一体化职教改革试验园;“6区”:6个职业教育产业服务区,即峨眉山—服务大峨眉旅游圈文旅和食品饮料产业,五通桥、沙湾—服务绿色硅谷、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产业,夹江—服务民用核技术应用和先进新材料产业,犍为、沐川—服务现代物流和装备制造产业,金口河、峨边、马边—服务小凉山旅游圈康养生态产业,井研—服务现代农业产业。
(二)推行“1+5+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围绕乐山建设“中国绿色硅谷”重大战略使命,市教育、人社等部门规划协同,产业园区政府全面统筹,中高职院校和园区企业为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开展乐山千亿光伏产业“1+5+2”(“一链五方双融通”光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1即乐山千亿光伏产业链;5指政、行、校、企、院五方协同;2指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双通道发力、毕业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融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并以市委教育工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乐山晶硅光伏产业“1+5+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重点建成五通桥产业园区为中心的光伏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中高职贯通的光伏人才双元制培养机制、产教校企协作对话制度、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学校和企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三)创新“1+1+1”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为全面升级、深化和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整合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技能强国战略,乐山积极鼓励支持建设“1+1+1”(1所高校+1所中职学校+1个或1批企业)模式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二级学院进行实体化运行,通过协议合作办学或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着力推动各方基于产业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定向培养、职工培训和教师企业实践、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企业文创品牌打造、1+X证书开发与鉴定、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乐山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正积极筹建东西协作产业学院和乐山堆谷产业学院。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产业学院在国际专业标准开发、培训品牌输出、重点工程实验室共建、校企师资互派、博士工作站共建、中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贯通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乐山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