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小学位于兰州城南的山间坪地上,周边大多是流动人口居住区。4年前,学校仅有100多名学生,由于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家长和学生纷纷用脚投票,选择下山求学。现在,全校学生已增加到337人,短短4年增长近一倍。止住家长择校步伐的,是该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据报道,学校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学校教育面貌也因此大为改观。(《中国青年报》7月11日)
劳动教育能否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又能否留住学生?这所城郊学校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深入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这所学校的办学不但更接地气,也契合“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在师资、财力等方面相对薄弱的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盯着知识教育,抓学生的分数,也应思考如何办出特色,以“小而美”“小而特”,改变“小而弱”的办学面貌。
据报道,伏龙坪小学的生源大多来自流动人口家庭,学生家长多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有开餐馆的、搞装修的、开超市的。有人认为,这些家长不会支持学校搞劳动教育,而会要求学校狠抓知识教育,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可该校的校长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这些孩子更熟悉劳动,开展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优势。在这一判断背后,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育人价值观。
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只让学生打扫打扫卫生,学做一些农活儿这样的形式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健康劳动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从本质上看,“五育并举”的五个元素其实是相通相连的。一些人片面认为,只有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文化学习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担心学校开展美育、体育、劳育挤占学习时间。有的学校也迎合这种观念,不开齐开足这些课程,而是挤占这些课程的时间。这种做法一时或许能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但却违背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有的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为了跟上城市学校的步伐,只围绕考试核心科目教学,反而让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读书价值观发生偏差,他们认为读书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在学校里也学不到其他能力,于是更不愿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可以说,以应试为导向,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只会让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窄。
对于小学生来说,优质的劳动教育不但可以培养他们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也能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成才观,对其进行初步的职业启蒙。有利于激发他们求学的兴趣,从而推进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相比于只重视知识教育,要实现“五育并举”基础上的特色办学,就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的投入,保障师资和场地、设施,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促进教师专注教育教学,高质量完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办学必须摆脱功利与短视。这也是这所城郊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特色办学,给所有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带来的启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