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繁星闪烁,我们不孤单,和合共生……‘一带一路’,旷世旅途,心手相连,迈向幸福路……”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大型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画面亮起,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12位留学生和中国同学携手唱响主题曲,这温馨而昂扬的一幕,令人心潮澎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一所所高校踊跃投身,一批批师生倾情参与。培养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贡献智慧力量……一张情怀炽烈、精彩纷呈的“一带一路”高校答卷,正在徐徐铺展。
推进文化交流,搭建民心相通之桥
“我来自西非马里,从小就迷上了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来北京6年了,我经历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记者面前的这位马里小伙儿,有着热情洋溢的笑脸,也有一个雅致的中国名字——张衣笙。今年,他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选择留在母校任教。
18岁那年,张衣笙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来中国留学的机会。6年间,他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更令他兴奋的是,2019年,他的家乡马里成为“一带一路”大家庭的新伙伴,两国友好往来不断,民心日渐贴近。
10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通过“汉语桥”与中国结缘,其中仅经由“汉语桥”夏令营来华访学的,便有100余个共建国家的近5万人。
将外国青年“请进来”,也将中国文化“送出去”。
今年8月初,清华大学一支由两名教师和17名学生、助教组成的队伍踏上了前往非洲卢旺达的旅程。这是清华“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通过实地调研,让师生亲手“触摸”“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合作发展的强劲脉搏。
他们走进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迎面便是孔子学院学生自信满满的全中文自我介绍。
“请叫我‘姚明’!这是我的中文名字。”一位身材高壮的学员笑嘻嘻地说,自己从小就是篮球迷,所以特意起了这个名字。聊起中国体育,姚明侃侃而谈。
一位孔子学院的教师告诉师生们,卢旺达对中文感兴趣的人很多,是孔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探向美好世界的平台”。
今天,中国院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办有313所孔子学院、315所孔子课堂,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筑造了重要平台。
图书,是打通文化隔阂、促进彼此了解的一大载体,也是许多高校为“一带一路”献上的智慧结晶。
2021年8月,《龙狮共舞:中国与斯里兰卡民心相通的实践与反思》一书在斯里兰卡发布,引起热烈反响。这本由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和斯里兰卡学者合作完成的读本,获得时任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点赞”。
“我们对37国、259位在华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民心所向,梳理经验,找出不足,提出建议,还承编了相关知识普及型读物,输出十多个语种版权。”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倪好介绍。
以心相交者,方成其久远。10年来,中国高校不断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让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人才培养,促进中外教育合作
宽敞的工坊里,多种电子电器工程设备有序排列,最吸引眼球的是工业机器人操作台,学生们熟练地演示机械手,完成预设工作。
此刻,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鲁班工坊教师江绛正在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训操作。
“这个鲁班工坊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共同建立,2021年启用,主要服务制造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电气与控制技术等专业。”江绛告诉记者。
“鲁班工坊太有用了!以前我们上课就是翻翻书本,很少有实践课。自从有了工坊,我已经学会操作工业机器人了。”鲁班工坊学生尤纳斯得意地说。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共建国家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本土化技术人才,在推广中国先进职教品牌的同时,也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各国青年心中。目前,鲁班工坊落地泰国、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让中国职业教育“扬帆出海”。
设立“发展中国家硕士”“‘一带一路’工商管理硕士”“‘一带一路’公共管理硕士”等国际教育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成立5年多来,扎根珠海校区,已培养来自全球近90个国家的约500名学员。
学员的学习内容,堪称丰富多彩——在江苏昆山开展田野考察,到河南红旗渠感受奋斗精神,前往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参观AG600总装生产线……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朱牧不由感慨:“中国正在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要带回去发展我的祖国。”
这样的育人行动,正在许多高校展开——
西安石油大学依托“石油工程”等特色专业,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10年间,国际学生生源国由48个扩展到93个,培养来华留学生9000余人;
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校区成立丝路学院,招收来自62个国家的近200名优秀学子,毕业生中,有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投资委员会副主任、泰国审计署外交关系官员等,带着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日趋紧密。据统计,当前来华留学生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占总人数过半,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一张越织越密的教育交流合作网,让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活力持续奔流。
聚焦发展需求,真诚服务共建国家
北京时间10月17日16时35分,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印尼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全长142.3公里的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这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雅万高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艾渤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艾渤带领团队创建了半实物仿真验证平台——可模拟以每小时500公里速度前进的高铁沿线环境,通过不断发射、追踪电磁波射线,最终建立起一个适合当地的信道模型。“我们正在研究,把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交通通信领域,助力中国高铁在技术、安全、速度等方面更具国际优势。”他向记者透露。
农业,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合作领域。
1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为非洲国家的农业种植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屡屡创造“小技术,大丰收”的奇迹。
在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带领下,项目组多年深入坦桑尼亚,为当地带去“水土相服”的玉米种植技术,农户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现在,他们又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2021年起,团队筹划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开展“小豆子,大营养”项目,玉米套种黄豆,在帮助当地居民吃饱肚子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营养水平。
语言服务、技术共享、智库研究、政策咨询……10年来,中国高校活跃在共建“一带一路”的火热场景之中,为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今天,中国高校一定会响应号召,加倍投入、倾力贡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承军话语热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