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热线:028-85056429 通讯员QQ群:197538807
投稿邮箱: 2629731537@qq.com

以教育理性防花式“经验帖”陷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肖纲领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5-16

据《北京日报》报道,“升学简历套用模板”“小升初志愿填报攻略”“手把手教录幼升小面试视频”……进入中小学招生季,五花八门的升学“经验帖”在网络平台冒头。记者向多所中小学进行求证,结果表明所谓的面试视频和入学简历的要求并不存在。可见,一些商家或个人将自己包装成“专家”,夸大其词贩卖升学焦虑,误导家长做无用功。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由于一些家长依然难以摆脱教育焦虑情绪,各种升学“经验帖”应需而生、层出不穷,分享所谓的成功秘诀、捷径和技巧,吸引着家长的目光,试图从中牟利。然而,这些“经验帖”往往隐藏着陷阱,给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因此,广大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防止落入花式升学“经验帖”陷阱。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其一,辨识“经验帖”中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作为感性认识必然有其局限性,即便一些升学“经验帖”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依然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限制。升学成功案例的背后,可能是学生自身天赋、家庭教育资源、所在地区教育制度设计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升学经验或方法的直接效果。在升学和育儿上,简单复制他人的经验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认识到“经验帖”有基于利益的诱导性。不少“经验帖”背后有一本经济账。有的假借“专家”的名义编造虚假信息,诱导家长缴纳高昂的咨询费;有的打着分析政策和考情的旗号,想要吸引流量涨粉,为直播带货生意作铺垫。出于利益的考虑,“经验帖”往往制造焦虑,提供的信息价值经不起推敲。其三,警惕“经验帖”对学生价值观和学习心态的负面影响。如果家长对一些“经验帖”过于迷恋,将孩子学习的目标窄化为对升学的单一追求,会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现实中,一些家长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经验帖”并非没有防范意识,只是由于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容易被套路重重的“经验帖”带偏。因此,在升学招生等关键节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尽量简化升学流程,提高升学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消解家长的疑虑。在日常的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多倾听了解家长的心声,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处理好孩子短期发展与长期成长的关系,少一些教育功利主义。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共同营造。随着国家对网络平台责任的不断压实,网络平台应重视对教育内容的审核和把关,对发布教育信息的主体设置一定的门槛,不能让片面追逐利益而不顾内容质量的自媒体账号“大行其道”。对于一些账号虚假宣传、扰乱升学秩序的行为,网络平台要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监管和惩处。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可短视功利。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合理规划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路径,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充斥网络的各种“经验帖”,必须慎之又慎。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y9四川教育在线-四川教育讯息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芮  由四川教育在线网整理发布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22〕3363-0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广告联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