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教室,空气中仿佛漂浮着细小的尘埃,每一粒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5月9日,在一堂特别的高中心理公开课上,乐山一中吴婷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自我养育”的温柔对话——“我决定养一株名叫自己的植物”。
从一株枯萎的西瓜苗开始
课程从一本绘本《小葵的冒险》缓缓展开。故事里的小葵种子在泥土中挣扎,经历冰雹、黑暗、风雨的摧残,却最终在折断的伤口处迸发出“一千个太阳”。学生们用身体姿态模仿小葵的艰难,用三行诗写下它的心声:“雨水压弯我的腰,光在远方摇晃,而我仍在生长。”老师轻声说:“那些吞进肚子的黑暗,终将成为绽放时的光。”
养育自己的七个步骤
“我们何尝不是一株植物?”吴老师翻开韩国治愈系书籍《我决定养一株名叫自己的植物》,将自我养育比作园丁的修行:播种: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浇水:用睡眠、运动和微笑滋养自己;修剪:割舍消极的关系与习惯;等待:允许自己缓慢而坚定地成长……
同学们低头填写“植物养护手册”,笔尖沙沙作响,仿佛在泥土中埋下承诺。有人写“每天背10个单词,像浇水一样规律”,有人写“睡前和焦虑说晚安,像修剪枯叶”。
共绘一株“小葵”的绽放
小组分享时,多媒体屏幕上的向日葵随着学生的发言逐渐生长——每一条“养护计划”都化作阳光雨露,让虚拟的花瓣舒展。吴老师娓娓道来:“你们可能是狗尾草、果树,或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但绽放的模样独一无二。”
随后,学生们用画笔描绘“未来的自己”:有人画星光下的参天大树,有人写“成为像蒲公英一样自由的人”。老师引用积极心理学的“幸福五维度”,却更坚定地补充:“烦恼+资源=绽放。困恼是泥土,而你们早已拥有破土的力量。”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课程尾声,同学们领到盲盒种子纸,虞美人、薄荷、蒲公英……每一粒都隐喻着生命的可能性。吴老师带领大家,与“两年前的自己”对话:“嘿,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初种下的愿望?是否长成了当初期待的样子?”教室里突然安静,有人红了眼眶。
教育的静默与轰鸣
学生纷纷反馈,“这堂心理课,我将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感受都书写出来了,倍感轻松。”“背景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莫大的治愈,听到同学的分享,很受触动。”“当我在书写的时候感到非常纠结,写完后好了许多,对自己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课后,心理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这堂课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播种与等待。正如吴老师给同学们的寄语:“人生漫长,请像养育一株植物一样,对自己温柔耐心。”下课铃响时,阳光依旧明亮,而每个人手中,都多了一个亟待发芽的春天。
这世间万物,皆在生长;而你,本就是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