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协办的学习障碍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王明霞、王玲两名一线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围绕学习障碍的教育干预、支持体系构建、评估工具开发等议题展开沉浸式学习。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特殊教育领域内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性学习障碍教育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所高校,1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康复教育机构在内的300余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推进学习障碍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计,分享前沿学术和实践成果。

开幕式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张茂林教授首先致辞,他强调学习障碍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讨会既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要求的落实,更是为全国特教同仁搭建 “经验共享、难题共解” 的平台,希望参会者能充分交流、互学互鉴。随后,特殊教育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方俊明教授以中国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所需构建的三大关键体系展开阐述:一是关注特教工作者自身发展体系,要求教师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要提升实操能力,避免 “只懂理论不会落地” 的短板;二是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强调要打破 “学校单打独斗” 的局限,联动家庭、医院、社区及科技企业,形成 “家校社医” 协同干预网络;三是对接全国性支持体系,呼吁参会者主动参与全国性学习障碍研究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地方经验与全国标准衔接。方教授在回顾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对未来发展寄予了深切期望,呼吁广大同仁“认清形势,知难而上”,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实践中推动变革。
本次研讨会采用 “主论坛 + 分论坛” 的形式,围绕学习障碍教育的关键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主旨报告中,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微带来“RTI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学习困难学生的学校支持体系构建”报告,重点介绍了RTI模型的概念、发展历史、优势和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应用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张树东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小学生语素意识测验设计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的主要研究过程,严谨的论证启发了与会人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博士生导师柯晓燕教授,从医学视角解读了学习障碍的神经机制与诊断标准,详细介绍了特定学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与病理机制、识别与诊断、干预与预后四个方面,为与会人员提供了特定学习障碍在神经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搭建起 “医学 - 教育” 协同的桥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欢教授,围绕多重缺陷模型视角下的阅读障碍展开,详细介绍了多重障碍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主旨报告中,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剑虹教授分享了广东省小学生学习障碍调查报告,该报告基于其团队长达十年的持续调查研究,详细介绍了学习障碍量表的修订与制定过程,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规模流行率调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副院长徐琴芳教授分享了针对学校环境开发的汉语阅读障碍筛查工具,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池霞教授探讨了医院在临床环境中能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支持策略,并重点强调了早期识别、临床诊断、共患病的诊治以及积极推进医教结合等关键环节。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赵英博士重点介绍了针对语素意识的干预教学方法,并分享了融合字理、学理与童理的“三理识字法”。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卜晓鸥博士提出,统计学习能力可以作为早期筛查的补充指标,并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将统计学习与显性教学相结合,引入多模态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两个分论坛举行,论坛主题分别聚焦于基于普通学校学习困难学生支持与干预研究和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干预研究。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重点参与论坛二,现场汲取前沿实践经验,香港教育大学刘铎副教授围绕融合教育背景下普校教师对特殊学习困难儿童的支持,华中师范大学朱楠副教授的 “虚拟操作工具对数学学困生的干预研究”、成都市武侯区特教学校蔡晓莉校长的 “通用学习设计(UDL)理论实践”、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林聘婷博士的“基于脑科学的基础数学教育”以及企业代表分享的智能技术应用路径,为解决学习障碍学生 “差异化教学” 难题提供了新工具、新思路、新方法。
此次南京之行,是一次 “寻策问道” 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 “赋能前行” 的成长之旅,接下来,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主要内容开展全校教师二次培训,以研讨会内容为起点,把所学、所思、所悟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干预,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位学习障碍儿童的成长,为特殊教育 “提质增效” 贡献一线力量。
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