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一块积木、一面墙饰,都不只是简单的物品,而是承载着教育意义的“隐形课程”。如何让环境“活起来”?如何让材料“说”出教育价值?近日,乐山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以《聚焦材料,挖掘环境中隐喻的教育价值》为主题的环境创设教研活动。
在儿童视角下,任何一个物品的存在,都会带给他们好奇与兴趣,为幼儿创设自由互动的环境空间,鼓励、放手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参与环境的布置和设计,能发挥其最大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环创前期,老师们围绕环创的重点进行了教研和思考:环境创设背后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环创应该提供给儿童什么样的经验?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在哪里?
教研中,教师们共同梳理出环创中应聚焦的三个价值点:合理性:环境布局应与主题相结合;教育性:游戏材料和资源与经验价值相连接,并体现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互动性:邀请式互动环境和动态互动空间的打造。
环境布局与主题相结合
环境布局具有儿童视角,打破传统空间限制,根据主题灵活调整,以满足儿童自主游戏的需要,并随班级主题活动和主题游戏而变。走进班级便可看到儿童游戏兴趣点所在,这正是师幼共构环境的最好呈现,孩子们跟随游戏的开展,不断将自己的探索过程融入到所处的空间,真正凸显出儿童的视角。
游戏材料和资源与经验价值相连接
根据幼儿兴趣点与需要生长点,从“材料投放”转变为“材料支持”,关注幼儿需要怎样的材料支持、关注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和互动,同时根据幼儿反应考虑材料支持的科学性,并对游戏材料进行不断调整。聚焦材料的价值,如:知识、经验、问题、新的想法……考虑材料与幼儿之间、与活动游戏之间的关系,凸显主题的核心。
以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思考材料的进阶性,对应幼儿能力的进阶发展,提升材料与幼儿发展的适宜度,支持个别化学习。
邀请式互动环境和动态互动空间的打造
打造能够与儿童行为和活动相呼应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根据儿童游戏的不断发展,邀请儿童根据自己的游戏内容,共构主题墙、互动区、诱导桌,及时调整与新增游戏材料,使之成为幼儿游戏衍生的平台,成为动态、可互动的场域。
在环境中促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支持儿童多元表达。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未来,我们将继续站稳儿童立场,挖掘环境中隐喻的教育价值,凸显幼儿主体参与,共建基于观察下的材料调整模式,让幼儿园的每一处角落都绽放教育的智慧,努力让“有意思”的环境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