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暑假,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观影热潮,我们自小通过书本熟悉的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诗人“登”上银幕,《将进酒》《静夜思》等一首首传世诗作在影片中缤纷呈现,很多影院出现了观众背唐诗的场景。
古诗词,是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是中华文明艺术之美、韵律之美、哲思之美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在古诗词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孩子们的收获如何?我们走近几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故事里寻找答案。
乡音越调 让古诗词可唱可演
讲述人: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魏巧雯
听,那悠扬悦耳的越剧是谁在吟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原来,是一群小学生唱着朗朗上口的诗词,走在研学旅行的路上。
越剧“牵手”古诗词,还要从八年前说起。2015年,在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的牵线搭桥下,南京艺术学院年过八旬的谢子华教授,为课本里的古诗词谱上了不同流派的越剧曲谱,“越韵古诗”应运而生。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越韵古诗”加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趣味了。带着乡音越调的古诗词可唱可演,深受孩子们喜欢。
有了越韵古诗,诗中的画面更容易想象。如用尺调腔谱成的《一去二三里》,曲调轻快活泼,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景象如在眼前。诗中的情感,也更易理解。比如,徐派唱腔谱成的《竹石》给人以坚定高昂之感,戚派唱腔谱成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人以悲切之感,毕派唱腔谱成的《凉州词》又有悲怆豪迈之感……
现在,“越韵古诗”已成为我们诗词教学的“标配”:教学导入时唱一唱,熟悉今天要学的古诗词;课堂中唱一唱,感悟诗中情感;下课前再唱一唱,带着无穷回味结束这一课。如此,古诗词深深刻进了孩子们的记忆里。一(2)班的朱雨沐同学说:“我发现,越韵古诗能帮我背诗。就像《小池》,我死记硬背,老是记不全。可自从学唱这首越韵古诗后,只要想着旋律,就能完整地唱出来、背出来。”
如今,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随口唱上几首越韵古诗。二(1)班的郭子骏同学穿上长衫,化身诗人贾岛边唱边演,将《寻隐者不遇》拍成微视频在网上展示;五(4)班的沈星辰同学说:“在诗词世界里,我看到了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古衔今 走出课本走进心灵
讲述人:陕西西咸新区西安沣东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仲姣
“大唐,人人都写诗。”火出圈的《长安三万里》,就像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特别版“诗词大会”。一个学生看完电影后发来信息:老师,我明白您让我们诵读诗词的意义了。
让学生们浸润在古诗词里,不仅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孩子们与古代先贤心灵碰撞,从而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洗礼。
“乐背诵”是学习古诗词的必经之路。我给低年级孩子制作了精美的古诗卡片,便于他们每日携带、随时诵读。每周三是学校安排的“古诗词过关日”,同学们自由组建诗词圈,过关后会得到通关印章……
学习古诗词,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我们课程组经过不断摸索,编著了《一诗一世界》古诗词诵读系列读本,晨读古诗时链接一项实践活动,或读一篇美文,或赏一幅美图,或进行诵读表演……这些丰满立体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致更高了。
当孩子们对诗词逐渐产生兴趣,自然会发现身边处处是诗意。春暖花开,他们脱口而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秋风乍起,便能吟诵“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例如,在《牧童》《稚子弄冰》《清平乐·村居》教学中,我请学生们搜集更多描写儿童的古诗词,从中发现古代儿童的乐趣,并撰写研究报告《古代的孩子很会玩》。孩子们兴高采烈,列出了古代儿童喜爱的小游戏:钓鱼——蓬头稚子学垂纶;抓知了——意欲捕鸣蝉;采莲子——偷采白莲回;斗草——知是儿孙斗草来……这样一来,古今的童趣有了衔接,诗词也走出了课本,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我们期待,更多饱读诗书的翩翩少年在古诗词的滋育下茁壮成长。
校园内外 皆是诗词课堂
讲述人:重庆江津区西城小学校长 陈强
近年来,区教委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我们学校积极探索,已形成了完备的诗文育人体系,2019年成为重庆市“诗教名校”。
我们最富创新性的做法,是融合教室、学校、社会三个空间,实现诗词的全时空育人功能——立足教室小课堂,利用每天晨读、课前三分钟教学生吟诵古代诗文;立足校园中课堂,搭建展示师生才艺的成长舞台,“诗词吟诵会”“诗词大会”“主题诗词创作比赛”等一系列诵读、比赛、创作活动,滋润着学生幼小心灵;立足社会大课堂,每学期带领学生赴革命教育基地朗诵革命诗词、爱国主义诗歌;每学年开展游学活动,让同学们创作描写家乡美景、赞颂祖国伟大成就的诗歌……
师生们为此全心投入。在张敏副校长牵头下,学校公众号最近上线了《灵童·经典》电子书。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经典读本到书香课程,15年来,她和团队已记不得熬了多少个通宵、查阅了多少本资料。为了一个字的读音,几位老师争执不下,专门请教西南大学教授,才得出结论。后来,为了解决孩子们在家自学时断句难的问题,张敏萌生了做电子书的想法。用她的话说,娃娃们爱读诗词是好事,“做老师的肯定要想尽办法帮他们扫清障碍”。
孩子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瞧,刚入学时胆子很小的王东,在六年的诗词浸润下成长为英气潇洒的少年。在老师们带领下,他和很多孩子爱上了诗词,性格开朗了很多。
诗教之路,长途漫漫,唯愿行走其间的师生成为原上的草、夜空的星,承载其美,也装点其美。
创新教学 弘扬东坡文化
讲述人: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校长 杜科
东坡小学是四川省第一所以东坡命名的小学。建校14年以来,我们把东坡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
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全校3000多名学生都会做一套学校教师编创的“东坡诗词操”。整套操的动作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气息,学生们边做边诵,不知不觉就记住了28首东坡诗词。
美术组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东坡名诗创作诗意画,还成立了剪纸工作坊和剪纸社团,引导孩子们用剪纸表现东坡诗词的意境。副校长李爱刚利用课余时间谱写了十多首东坡诗词歌曲,再由师生演唱,并作为学校的铃声。我们还组织本校教师编写了《像东坡一样》《东坡诗词诵写画》《我爱苏东坡》三套校本读物,分别供不同年级师生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我们还将东坡文化融入各项活动中。比如,每年清明节前,组织师生到“三苏祠”祭拜,参观“三苏博物馆”;每年腊月十九日,举办“寿苏会”,开展东坡诞辰纪念活动;每年四月,举行东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六月,开展“东坡情”教职工诗会;十二月,开展“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的人——暖冬扶助行动”……
在东坡先生影响下,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不断规范,综合素养大幅提升。被评为“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的陈梦瑶说,自己将来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因为东坡先生说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东坡为友,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豁达宽广的胸怀,不正是新时代好少年所必备的吗?
古诗吟唱 给生命以丰厚馈赠
讲述人:山东潍坊市昌乐特师附属小学校长 陈启德
参加工作以来,我教过初中、高中语文,深感当下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缺乏情景领悟、整体感悟等不足之处。来到昌乐特师附属小学任职后,我便开始探索将古诗词融入教育实践。老师们也很积极,语文、音乐、法治学科共同开创了“古诗吟唱”项目,涵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无数名篇以及师生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汇编成为学校古诗吟唱“素材库”。
我们还探索出古诗词“诵、思、唱、赏、展、悟”三环六步学习法。“诵、思”诗词韵律和内涵,“唱、赏”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怀,“展、悟”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孩子们在《示儿》的韵律中体会陆游的家国情怀,在《明日歌》的优美旋律中懂得珍惜时间,在《游子吟》中体会母爱情深,在《锄禾》中读懂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通过多学科联合教研,我们找准学科思政育人点,让孩子们更好地领会古诗词背后的价值传承。现在,孩子们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类活动,成立公益社团,通过志愿服务、“微宣讲”等方式,带动小家庭,改变大社会,不断汲取并释放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古诗吟唱”项目的教学实践,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喜爱,这也坚定了我把中华诗歌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古诗新解 感悟家国情怀
讲述人:湖南永州市李达中学语文教师 张芝兰
古诗词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如何让它们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来看,首先要注重孩子们的诗词积累。每年寒暑假,我都引导他们从《最美唐诗》《最美宋词》等课外诗入手,进行每日打卡活动。开学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迎来每月一次的“诗王争霸赛”。赛场上,大家跃跃欲试、竞相背诵,有时还会即兴创作诗歌,根据关键字现场飞花、妙语连珠。
八年级时,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我带着他们创作“精读手记”,对诗歌做个性化的深入解读,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一首小诗,走进一个大时代,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孩子们尽情感受着古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和人文关怀。
我还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发表在公众号中,同学们点评交流,碰撞思维火花。课前五分钟,学生站上“诗词讲坛”进行展示。记得有一次校际交流课上,有位同学结合《三国演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自己创作小诗解读孙权:天下大势握在手,三足鼎立据扬州,苍茫大地主沉浮,唯有英雄孙仲谋。听课老师惊叹不已,掌声不绝。
让文化自信的种子落地萌芽,需要用心浇灌,我们会继续努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李洁、李宏、张国圣、周洪双、龙军、禹爱华、赵嘉伟、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鹏、孙欢欢、李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