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草堂高中物理教研组围绕“光的折射”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组内公开课教研活动。杜鑫老师作为主讲人,以生活化情境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堂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物理课,为组内教师提供了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
课程伊始,杜鑫以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图片为切入点——雨后彩虹、湖面倒影、玻璃杯中的“折断”吸管等,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反射、直线传播等知识展开讨论。“为什么筷子在水中看起来是弯的?”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杜鑫自然过渡到“光的折射”主题,并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验证猜想,杜鑫设计了多组实验环节。他利用激光笔、半圆形玻璃砖等器材,带领学生观察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偏折路径,并指导他们记录入射角与折射角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主总结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性关系,进而引出“折射率”概念。此外,杜鑫结合动态视频演示了光路可逆现象,并通过注水光纤模型直观展示全反射原理。当激光在弯曲的水流中“拐弯”时,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实验的直观效果让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在课后研讨环节,物理组教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以问导学、实验赋能”的设计理念。教研组长指出,生活化案例降低了知识门槛,而数字化演示与实体实验的结合,有效突破了“折射率”和“全反射”等教学难点。组内教师还围绕实验器材优化、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分配等细节展开讨论,并提出引入虚拟仿真软件辅助复杂光路分析的建议。
此次公开课是草堂高中“以研促教”系列教研活动的一环。近年来,该校物理组持续探索“实验探究+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案例研讨等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协同提升。未来,教研组计划将此次课程中“生活化情境创设”“多模态实验融合”等经验推广至其他章节教学,进一步打造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高效课堂。
草堂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