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山市普教科研课题“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研究”课题中期研讨会在承研单位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顺利召开,乐山一中副校长、课题负责人帅培林,教务科副主任王静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活动。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改革与研究室主任王学涛、乐山师范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张海连、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员李婷婷等专家受邀出席会议并作指导。
本次研讨会主要有课题组研究成果汇报、专家指导等环节。其中,研究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包括课例呈现、研究报告陈述、工作报告陈述等部分。
在课例呈现部分,课题组成员钟南星老师以《“暖宝宝”使用前后成分探究》为题,成功展示了一堂基于生活实践展开的问题导向式实验课堂教学。该节课结合生活情境,复习Fe2+与Fe3+的检验及转化,建构价-类二维模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以“暖宝宝”为生活化载体,通过实验探究与创新应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课堂伊始,学生通过观察暖宝宝使用前后的颜色变化,结合铁粉吸氧腐蚀原理,推测铁元素价态变化,并基于物质分离与检验方法设计“四步实验方案”——磁吸筛选单质铁、溶解过滤去除NaCl、酸解滤渣获取铁离子溶液、利用化学方法验证Fe2+与Fe3+的存在,在现象观察与实验操作中深化对氧化反应本质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课堂进一步延伸至铁元素的回收转化与跨学科应用:学生通过讨论蛭石、活性炭等组分的再利用价值,设计氧化还原调控策略,将铁元素定向转化为FeSO4或Fe2(SO4)3,探索其在污水处理、农业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结合吸氧腐蚀的控温原理,拓展铁基材料在自热食品、医疗理疗等场景的创新使用,绘制“价-类二维图”系统梳理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通过实验探究、方案优化与案例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多价态铁元素的检验方法,更在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效益计算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建立起“科学探究—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化学思维,实现了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创新的跃迁。整堂课以生活现象驱动问题解决,以实验探究串联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课题组研究报告陈述由牟静老师完成。牟老师在研究报告陈述中指出,本研究针对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整合与实践创新取得三方面突破。首先,课题构建了“知识理解—实践探究—创新迁移”三维递进教学模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实验验证走向现实问题解决;其次,课题开发了融合真实情境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以乐山大佛岩石成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孔洞成因,将地域文化融入化学探究,促进学科与生活的深度联结;最后,创新“双向评价体系”,设计《实验能力评价表》与《教学评价量化表》,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创新意识等维度全面评估学生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目标、实施效果等多维度反馈,推动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增值”。通过她的阐述,参会者不仅全面把握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核心价值,更通过详实的案例,真切感受到研究成果在激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重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推动教学评价转型中的多维成效,为化学实验教学的深度革新提供了生动注脚。
课题组工作报告陈述由张甜甜老师完成。张老师主要从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两个方面进行汇报。研究初期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调研聚焦传统实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创新培养薄弱”等问题,形成《乐山市高中化学实验现状及归因分析》报告,明确课题方向。研究过程分三阶段推进:准备阶段整合文献与课标理论,梳理教材实验问题;实施阶段优化实验设计,开发本土案例,构建三维递进模型,同步完善实验评价体系;总结阶段整理过程性资料并提炼优化策略。期间克服新教材滞后、高三学生参与受限等困难,通过定期例会研讨调整方案,研究成果不断累计形成。接着课题负责人帅培林校长做总结性陈述,他通过历时性梳理方式系统回顾了课题立项的学理基础与实践背景,特别指出该研究在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教育创新方面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最后,王学涛、张海连、李婷婷三位专家分别进行点评和建议。李婷婷对研究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并就成果总结提出优化建议:在呈现研究背景时,将教师教学难点与学生学习困境分类梳理,通过典型案例强化问题聚焦;研究价值需紧扣“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提质—区域辐射”的逻辑链条,形成层次分明的阐释框架;将研究目标按基础性、发展性、创新性三类细化,制定具体实施步骤。这些建议为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
张海连对课题组的成果给予肯定,她指出,采用生活化场景与实际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针对红砂岩成分探究模块,张教授建议实施“观察描述-数据建模”双阶培养:前期通过实物标本分析掌握成分特性,后期引入比色法等定量手段,联动高校实验室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从现象观察到数据论证的完整研究过程,以此激发科学探究内驱力。这一建议为课题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提供了创新思路。
王学涛聚焦成果凝练与转化路径,强调课题成果需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重点从“课题成果表达的基本理解”和“成果呈现形式”两个方面系统提出改进建议。他将研究成果归纳为四大维度:“资源类成果”“证据类成果”“方法类成果”和“思想类成果”四个类别,并逐项解析其应用场景与可视化呈现规范。针对成果报告撰写,王老师对成果内容的撰写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注重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学术性融合,既为教学实践提供具体工具,也为深化实验教育改革提炼理论依据,助力研究实现从实践验证到创新推广的跨越。
最后,王静对专家组表示诚挚感谢。她谈到,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强调研究成果的取得既依靠专家团队的精准指导,也凝聚着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与实践探索。学校将持续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希望团队充分吸纳专家建议完善成果,将研究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改革,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推动化学教学质量实现阶梯式提升。
乐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