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带着沉稳和煦的笑容,廖大琴走上乐山一中高2027届2班讲台,用《开学茶话会——寻找心动力》为同学们送上特殊的“开学礼”。心灵的碰撞在“哪吒能量飞行棋”等游戏中迸发,同学们化身“头号玩家”,手持代表自我的小玩偶,在互动中寻找“PERMA”(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感、成就感)的“幸福密码”,从而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化作行动指南,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1999年,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廖大琴,成为乐山市首位专职高中心理教师。20多年里,廖大琴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开发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首创“全观多维”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构建起具有区域性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整合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元素,重塑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社团、班会、家校社联动等模式,形成全员全程全域的体系,共同托举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在她的努力下,课堂从“问题诊疗室”转变为“心灵养护场”,使文化底蕴、心理学理论与青春成长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以心育心”。20多年中,她累计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千余例,建立1万余份学生心理动态档案,构成独特的“心灵地图”,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心”格局,被学生称为“心灵守护天使”。
记者了解到,作为教育部“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入选者、四川省“青城计划”领军人才、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廖大琴还牵头组建“名师工作室”,通过“1+N”帮扶机制,培养心理健康骨干教师200余名,辐射川渝12市州、180所学校;多次主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研究,不断探索中学“心育”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参加研究四川省普教资助金科研课题“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2004-2009,获省政府二等奖),主持研究四川省普教资助金科研课题“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的学校干预策略研究”(2012-2016,获省政府三等奖);多个研究成果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成果一等奖。多次参与编写省级心理(地方)教材,构建本土化的课程群,提出“认知重构—行为训练—环境支持”三维干预模型,该成果已在多所学校推广应用。她还积极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公益讲座,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惠及学生3万余人;事迹被《四川教育》专题报道,彰显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崇高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