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您的孩子是否喜欢告状?他是否遇到一丁点儿小事就会告状?当每天听到这样无数的状述,您是否有些抓狂?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当孩子爱告状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家长很可能是想通过下面这些话术来告诉孩子告状这种行为不好,希望孩子日后不要这样做。但是,对孩子来说,家长的这些话术有些过于苛刻和刺耳了,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当孩子告状时,你可能会说:
“你怎么那么爱告状呀?”
“就那么一点小事,天天都在告状!”
“你们不能愉快地玩耍吗?我真的想静静”
“那你也打回去呀。”
当孩子告状时,你可以这样说:
“这件事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你做的,你希望其他小朋友来告诉妈妈吗?”
“妈妈抱抱你,他为什么打你呢?”
要先了解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后, 家长再采用合适的话术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最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一、孩子告状的背后动机
1、“邀功请赏型”
案例描述:
乐乐今年已经4岁半了,不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里,动不动就喜欢去妈妈或老师那里告状,“老师,楠楠吃饭撒到地上了,乐乐吃得很干净”“妈妈,丽丽把玩具丢在地上,乐乐没有都收好了!
告状动机:
孩子告状,渴望受到成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幼儿的一种普遍心理。所以孩子会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能够对自己肯定。一般而言,“表现欲”强的孩子更喜欢告这类状,以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
家长策略:
针对这类告状,大人们首先要表杨孩子的行为,然后对孩子提示,如:“那下次提醒一下楠楠好吗?”这也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2、“检举揭发型”
案例描述:
欣欣出去玩,总是能留意到一些“不规范”行为,比如他会经常向妈妈告状,“妈妈,你看那个小哥哥随地扔垃圾”,“妈妈,他们过马路闯红灯了”,“为什么胡萝卜这么营养,爸爸还不吃?”
告状动机:
在孩子3--6岁的时期,他们开始懂得了一些规则、规矩。他们会发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不对的,当面对不正确的行为时,他们会成为小警察,正义地指出来。
家长策略:
碰到这种类型的“告状”,应首先对孩子予以肯定,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对孩子“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出正确的行为,帮助孩子把“被告”当做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孩子告成年人的状,父母要引以为戒,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
3、“事无巨细型”
案例描述:
“妈妈,哥哥洗手的时候玩水”“妈妈,妹妹在本子上乱画”……也许大多数家长每天都要处理很多这些鸡毛蒜皮的告状事件。
告状动机:
在家,幼儿总是依据家长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家长要求的行为进行告状,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家长的评价和栽决而向父母告状,如:“妈妈,他没有把玩具还给我”。其实,他心里不能确定这样做对不对,而是要通过家长的态度来判断他所看到的行为。
家长策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建议成人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尽量鼓动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强化孩子正向的行为,让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4、“无奈求助型”
案例描述:
朵朵和表姐在一起玩,朵朵哭着跑过来跟妈妈告状,说表姐打她,吵着要回家,表示再也不愿意来表姐家了。原来,事情起因是朵朵想玩表姐的娃娃,没经过表姐的同意自己拿去玩,被表姐打了一下,娃娃也被抢回去了。
告状动机:
朵朵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喜欢的玩具,所以导致矛盾出现。这时她向大人告状其实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家长策略:
明白了孩子告状的正向动机,成人要做的是满足孩子的正向动机。告诉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怎么解决。妈妈可以借机让孩子明白“交换”的概念。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想玩表姐的玩具,你可以主动提出用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表姐交换着玩,表姐同意后你们就可以一起玩了。”
二、“莫告状”绘本推荐
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推荐理由:
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中详细探讨了孩子告状背后的心理原因。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认识情绪,陪伴孩子合理对待自己的情绪。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分清大事和小事,在小事面前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危险时,也能够勇敢的告诉大人。孩子在入学前理解了这条班规“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家长和孩子便不会为了告状而烦恼。
绘本《我讨厌告状》
推荐理由:
从“告状者”角度引出故事内容,让幼儿反思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再从其他角度看到自己告状的人是什么样的,让幼儿养成遇到问题先沟通交流的好习惯。
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但家长一定要学会究其原因,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既不伤害孩子的正义之心和向善之心,也不纵容告状、激化矛盾,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和能力发展,利用好教育时机,教授给孩子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及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
乐山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