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您是否也常遇到这样的苦恼:早上做好丰盛的早餐,可是无论怎么叫孩子也不愿意起床。看着就要上学迟到了,可是孩子的书包还没有装好。晚饭后,孩子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总是说“再看10分钟”,但是10分钟过去了,他还要“再看5分钟”,就是不想去洗漱……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都是拖延惹的祸。
PART 1:什么是拖延?
1.什么是拖延?就是把重要的或有时间限制的事情,一拖再拖,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一种不良习惯。长期拖延下去,就会染上“拖延症”的坏毛病。
2.后果:小孩子自律能力差,不喜欢在学习上或生活习惯多下功夫,再加上一些网络、动画片等因素的诱惑,所以很容易就变成“拖延症宝宝”。
PART 2:共同分析:孩子拖延磨蹭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孩子处于身体快速发展期,各项身体特征还不稳定。尤其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掌控着孩子的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不活跃或发育还不成熟时,大脑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孩子不专注、走神,效率无法提升。
2.心理原因。
当孩子要完成某项他不喜欢、不感兴趣、无法胜任的事情时,都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沮丧 、焦虑、不自信等。焦虑抵触情绪,让人行动力变得很弱,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拖延。
3.自我效能感偏低。
我们遇到相对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时,心中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从而采取拖延机制面对。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觉得要做的事情是一件较难完成的任务时,他们就会用拖延来暂时逃避。
4.情绪状态不佳。
当孩子处于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时,拖延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此时孩子可能会缺乏心理能量去完成学业任务。倘若此时家长没能觉察孩子的情绪,反而去催促,会使孩子的情绪状态更加消极,所以应帮助孩子先处理和安抚自己的消极情绪。
5.亲子关系不佳。
许多家长往往认为拖延只是孩子的问题,一直采取催促和责骂的方式,这样做孩子的拖延行为会更严重。此外,家长的拖延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PART 3:与孩子联手,趣味应对拖延“怪兽”
1. 将拖延“怪兽”形象化、具体化。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拖延“怪兽”形象化,让孩子简单画出在他心中拖延“怪兽”的形象。接着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探讨和分析拖延“怪兽”什么时候会出现,会如何对付自己。这其实就是让孩子分析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拖延、拖延的时长、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孩子更能投射自己的真实状态,更好地意识到拖延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拖延现象的发生。
2.分解任务提升自信心。
通过分解小的任务帮助孩子养成一种的态度,让孩子拥有开始的信心。当若干个小任务陆续完成时,通过奖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获得感和自我存在感。
3.调整孩子不合理期望,建立“立刻行动”的习惯
发现孩子的自我期望十分高,这个时候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定位与评估自我能力,再由此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大多数有拖延行为的孩子都擅长说服自己推迟任务,此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立刻行动的好处,以及推迟完成任务的弊端。让他们理解最好的时机就是从现在开始,立刻行动。
4、设置“盲盒”奖励机制。
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盲盒非常吸引孩子,家长不妨也利用盲盒激发孩子应对拖延“怪兽”的动力。可以让孩子写下他想做的事、他想拥有的物品,家长和孩子讨论、筛选后将它们放进盲盒里。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找到了应对拖延的方法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打开盲盒,获得惊喜。
PART 4:书籍推荐:育儿有策略,萌娃巧成长
1.打败拖延症
2.蜗牛骑士
3.别让拖延症毁掉了你
乐山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