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这十几篇读后感,像经历了一次安静又丰盛的思想风暴,有人借《追风筝的人》追问教育的初心,有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咀嚼坚守的意义,也有人透过《皮囊》思考灵魂的真相。我试图从所有文字中拉扯出一条丝线,加以华丽的辞藻修饰,结果以失败告终,所以实践告诉我,当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一颗颗真实跳动的心,那就能感受到与书页碰撞时发出的回响了。
我们都在寻找“自我”的坐标
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自我认同”的段落打动。牟川老师写阿米尔追逐那只名为“自我认同”的风筝,刘莲老师借蛤蟆先生的故事说:“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儿童自我状态。”这让我想起自己也曾是那个小心翼翼的孩子——怕不被喜欢,怕做错选择,怕成为别人眼中“不够好”的人。原来我们都像蛤蟆先生,背着看不见的壳,壳上写满“你要听话”“你得优秀”。直到某一天,我们开始轻轻敲那个壳,问自己:“我真的想这样活吗?”
而打破壳的力量,往往来自那些坚韧的生命样本。黄清滟老师笔下“从不内耗”的外婆,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她不识字,却总说:“日子再难,饭要一口一口吃。”她不懂什么心理学,一辈子却活得自洽又踏实。杨东鑫老师笔下的福贵,在失去一切后依然牵着老牛耕种。他们像长在石缝里的树,没有肥沃土壤,却把根扎得极深。生命最动人的不是逆袭的结局,而是在荒芜中依然向上生长的姿态。
教育,是点亮,而不是塑造
同样我也从几位教师的文字中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王淋颖老师在《皮囊》中反思:“真正的教育应当穿透表象,抵达本质。”万暮霜老师在弗兰西的故事中领悟:“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孩子的家庭环境,却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贝尔小姐’。”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陪伴寻找;不是评判对错,而是点亮可能。
这好像与我养茉莉的经验不谋而合,我试过施肥、修剪,按照视频说的严格控制浇水,它却日渐枯萎。直到我放弃所有这些“正确方法”,只是每天静静观察,发现它其实需要的是半阴的环境和更湿润的空气。当我把它移到阳台背阴处,它竟在某个清晨开的更加馥郁芬芳。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孩子都像这株茉莉,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密码。我们太急于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却忘了最重要的是读懂他们本来的样子,然后给予恰到好处的阳光和雨露。
教育这份工作,说到底是在耕耘一片看不见的田地。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会成为孩子心中的种子,哪次注视会唤醒沉睡的自信。就像肖阳老师在《平凡的世界》中读到的,孙少平在煤矿深处依然坚持阅读——那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沉重的生活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好的教育,不就是要在孩子心里种下这样一颗种子吗?即使未来身处矿井,内心依然有星光。
我们需要的不是“速成”,而是“深耕”
吕智有老师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谈到“影响圈”与“关注圈”的区别,让我深有共鸣。我们常常把精力耗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别人的评价、环境的限制、过去的遗憾,却忽略了那些真正可以主动掌控的部分:今天要读几页书、如何安排时间、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挑战。
在这个追求“秒懂”“速成”的时代,柯维的七个习惯、博弈论的策略思维、甚至《学会生存》中提到的“终身学习”,都在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像王丹老师说的,博弈论像一粒种子,“在不经意间会生根发芽”。这让我想起之前看泡茶人说的话:“好茶急不得,水太烫会苦,水太凉又泡不开。”成长何尝不是如此?与其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如学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等待属于自己的那杯茶慢慢出味。周渝森老师读《人间失格》的感悟也给了我另一个视角:有时候,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立刻找到答案,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存。种子总要经历一段看似毫无动静的酝酿期,才会破土而出。这份“与不确定共处”的勇气,或许比急着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
读完这些文字,我仿佛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远行。书不是解药,而是陪伴;阅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愿我们都能像刘伟老师眼中的汉灵帝那样,哪怕失败,也要“做一个极致的人”,更能像史铁生那样,在困顿中依然看见生命的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