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柳絮轻扬,书香与花香在校园里交织成诗。4月17日,夹江县第一学区携手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童韵识新字,书香漫阅读”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教科室主任吴桂英主持,罗金燕老师与余佳欣老师分别执教《青蛙卖泥塘》和《远古守护者》中国古代神话群文阅读,在童真与文化的碰撞中,带领孩子们叩响汉字的大门,漫溯阅读的星河。
童话课堂:在趣味中解码汉字密码
罗金燕老师聚焦识字教学、文本理解与朗读指导,展现了生动活泼且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课堂伊始,她以“趣味揭题”激活学生认知。通过对比“买、卖”二字,引导学生准确识写“蛙、卖”,并巧妙质疑课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初读感知,问题驱动”环节,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精读感悟,随文识字”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精心设计板块学习活动:板块一“老牛买泥塘——在对话中悟表达”,通过探究青蛙卖泥塘的原因,学习“烂”字;借助模拟“叫卖”情境,让学生理解“吆喝”,掌握多音字“喝”;分析老牛买泥塘的情节时,学习“坑、舒”,并指导学生模仿老牛的语气朗读,体会角色特点。板块二“野鸭买泥塘——在动词中品劳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野鸭与老牛的对话,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圈画描写青蛙引水的动词,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感受精准用词的魅力。
神话课堂:在想象中触摸文化根脉
余佳欣老师以小学语文神话单元为依托,深度融合人文性与工具性,引领学生在神话故事中感悟守护精神,培育家国情怀。以《羿射九日》复习导入,通过“后羿为何能成功?”的追问,巧妙唤醒学生认知,引出“守护者”主题,激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借助AI视频互动展开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剖析《盘古开天地》,明晰“困难—办法—结果”的故事结构,提炼“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分组研读《女娲补天》《燧人取火》《神农尝百草》等经典神话,共同填写《远古英雄守护卡》。在思维的碰撞与协作中,强化信息整合与团队协作能力。汇报展示时,学生自信分享成果,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勇敢、智慧、探索”等精神品质逐渐凸显,并自然关联“守护家园、健康、火种”等核心价值,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环节,余老师通过“身边的守护者是谁?”这一问题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军人、医护人员等群体,理解守护的平凡与伟大。以“成为比神话更闪耀的守护者”寄语,将神话精神与现实责任紧密相连,激励学生践行守护使命。
教研共研:在碰撞中探寻教学真章
两堂风格迥异的课例,折射出夹江一小二年级语文组对“识字与阅读融合”的深度思考。名师工作室周晓莉老师给我们带来专题讲座《如何实现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周老师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围绕“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展开,以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详细介绍了生活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青蛙卖泥塘》课例,助力教师提升识字教学水平,为学生识字能力培养夯实基础。
在两位老师说课后,来自一小学区的老师们围绕“低段群文阅读的适切性”“情境化识字的有效性”展开热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罗金燕老师紧扣低年级学生特点,将识字写字、朗读感悟与文本理解有机融合,通过情境模拟、动词品味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生字、感悟表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整堂课如春日溪流,在趣味互动中流淌着汉字的韵律,让“字有道理,文有温度”的理念落地生根。
余佳欣老师以生为本,借助AI情境与小组活动落实“做中学”,从故事梳理到精神提炼,再到现实迁移,层层递进培养高阶思维。学生在感悟神话文化魅力的同时,传承守护精神,点亮责任之光,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学生在群文学习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更在神话的字里行间触摸到古人“人定胜天”的勇气与担当,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萌芽。
教研室代凯欣老师做活动总结:罗金燕老师的“随文识字+创意表达”模式和余佳欣老师的“神话主题串联+结构化思维”都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堂范例。针对低段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代老师从群文阅读读什么?群文阅读怎么读?两个方面给与会老师提供了学习方向。汉字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思维的翅膀。我们既要让孩子在趣味中感受汉字的‘形美、意美、音美’,更要通过群文阅读搭建思维支架,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真实发生。
暮色渐染时,研讨室里仍回荡着思想的余温。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汉字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集体探索。当孩子们在《青蛙卖泥塘》的故事里学会用文字描绘美好,在《羿射九日》的神话中懂得用勇气面对挑战,我们便看见:汉字的韵脚已化作童言稚语中的星光,阅读的书香正漫过春日的校园,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成长的种子。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愿我们继续以字为桥,以书为舟,让汉字的韵脚在童心中回响,让阅读的书香在校园里永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