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耕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数与运算”领域的教学策略,4月18日,夹江县第一学区各校到马村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多维评课、专业引领,为教师搭建了共研共学的平台。
课堂展风采:在情境与探究中建构算理
活动伊始,马村小学张露容老师执教《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张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巧妙衔接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旧知,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相同分数单位相加减”的本质。课堂上,她注重问题导向,通过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借助直观图示沟通整数、分数运算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思中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评课促提升:在交流与碰撞中明晰方向
课后,全体教师齐聚会议室,由马村小学马春梅老师主持评课环节。各校教师代表从不同视角深入研讨,既有对课堂亮点的肯定,也有对教学细节的精准建议。
夹江一小教师评课:课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自然切入,以问题驱动探究,通过操作活动落实“学生主体”目标。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教师注重从整数、小数意义迁移到分数运算,利用图示突破“相同分数单位相加减”的核心算理,并通过追问增加思维深度,有效沟通了不同数域运算的本质联系——“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英才小学教师评课:教师以“找朋友”游戏复习分数单位,建议可顺势强化“分数单位个数”的提问,进一步借助数形结合直观呈现分数单位的加减过程,让学生在具象感知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马村小学郑老师评课:本课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认知规律为线索,扎实落实教学目标,展现了清晰的教学思路。具体体现在:情境创设贴切,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凸显数学本质;算理算法并重,以“分数单位”为核心突破重难点;关注学生思维表达与合作交流,让学习真实发生。
教研员郑永高老师专业引领。他强调了需要积极探索“1+X”教研活动模式,并从教材解读、学情把握、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深度建议:
精准研读教材,关注学情反馈:理清“量”与“率”的表述(如“几张”“几块”),在课堂中充分倾听学生表达,及时捕捉问题并引导修正。
优化教学细节,凸显核心本质:建议课前铺垫分数意义,强化“部分+部分=总量”的数量关系;适时提前课题揭示时机,在练习中增加笔算训练,避免过度依赖口算。
拓展思维广度,渗透素养培养:通过追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串联整数、小数、分数运算的一致性(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与递减);设计变式练习(如线段图、异分母加减法思考题),为后续学习埋下思维伏笔。
转变评价方式,赋能学生发展:将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退居“主持人”角色,培养学生自信表达、有理有据汇报的能力。
总结凝共识:在反思与践行中砥砺前行
教研活动尾声,主持人马春梅老师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不仅是对一堂课的剖析,更是对“数与运算”教学体系的深度解构。老师们在思维碰撞中明晰了“算理与算法并重”“知识与素养共生”的教学方向。
教而有思,研而有行。本次教研活动既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展示,更是一次专业成长的赋能。全体教师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动能,在深耕课堂、落实“双减”的道路上,继续追寻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