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句话说:“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那些阅读过的书籍,会不知不觉帮你提升修养,成为你的气质和风骨。阅读也许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坚持阅读,日积月累,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人变得更加从容,平和。自8月加入“沐川实中年轻教师阅读空间”已经有小半年之久了,在教师岗位的我,需要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强大,而阅读对日常的教学也有着诸多好处。这周就由我对本周阅读情况进行总结的“大任”,也顺便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人民日报》中曾写到过一段非常治愈的话,“人这一辈子千万不要马虎两件事:一是找对爱人,二是找对事业。因为太阳升起时要投身事业,太阳落山时要拥抱爱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它们一个被叫做价值感,一个叫做归属感。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归属感来自于被爱。”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在王燚老师阅读的《人生不设限》中,力克·胡哲出生时便没有四肢,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没受到公平对待,但他从来没有被自身的缺陷所困扰,最后仍然靠自己的意志,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演说家。每条被堵住的路都有一个出口,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因为人生有无限可能。“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为什么坚持走到这里。”曾丽分老师阅读的《等一朵花开》,也向我们展示了实现自我的真谛和过程的艰难。“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痛。”王倩老师在《小巷人家》里从变革时代里找寻人生的意义,书中各种各样的爱,无论大爱还是小爱,都感化着阅读的每一个人,心中充满温情。张显军老师则从《5%的改变》中,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认知,给予自己创造“小赢”的机会,不断地肯定自己。雷霞老师读《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从名家才女许燕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一生中,明白了不同的人生的意义。
《人民日报》在“谈成长”专题中这样来描写的:自我成长的三把钥匙——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人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在我看来都非常重要。刘海燕老师观看电影《海蒂和爷爷》,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爷爷对海蒂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自由,这让身为孤儿的海蒂的童年有了别样的色彩。林洁老师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明白了人生的四个坐标,也许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读同一本书,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罗发老师在青少年时期最遗憾的事情也许是和爷爷永久的分别,在阅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后,罗发老师的内心或许才有了些许宽慰。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时间治愈自己的内心。《遇见你之前》是一部非常值得年轻人观看的电影,罗心苒老师从威尔和克拉克的爱情里,看到爱情除了挽留,还有尊重和放下。曾子瑶老师读《失落的卫星》,从中亚五国到苏联帝国,带我们领略中亚国家的美丽,从成长中、阅读中感受世界别样的美好。唐郑红老师和余志坤老师则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到了更多的经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总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多去古人的智慧中找寻答案。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一个人永远都只能享受和他能力相匹配的东西,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够真正的追求内心的平静。李金科老师阅读《鉴赏历代散文名句》,从古人的散文中领略不一样的人生智慧。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君臣之义乎已立矣”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不感叹古人的大智慧。杨靖老师再读《洛神赋》,初次阅读被曹植华丽词藻和描写艺术所吸引,而再次阅读“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却被宓妃的形态描写所惊叹。而范芯悦老师读《林徽因传》,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这位曾在民国动荡时期的奇女子林徽因——中国建筑领域最耀眼的存在。
有人说:“也许世界上任何一本书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举手投足间,会流露一种沉静的气质。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缓慢深远的。生活中的不解和困惑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是人生意义的找寻,还是从古到今无数优秀作品和伟人身上的大智慧,我们每一个心怀敬畏的阅读者,都能有所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今天读过的每一页书,都会成为智慧的光,照亮前行的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学无止境,书香致远,实中教师,一直在路上。
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