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实习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像是一场特别的冒险,有紧张、有温暖、更有成长。今天,让我们走进23级中医护理9班余冰的实习世界,看看他在这段旅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第一针:颤抖与信任的“交锋”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治疗车上,可余冰的心里却有些忐忑。前几次静脉穿刺时,位置和技巧上的小失误让他的手臂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这时,7床的阿姨微笑着伸出布满皱褶的手背,问道:“小伙子,你来给我抽血吗?”带教老师仿佛看出了他的紧张,一边递来消毒棉签,一边说道:“这小伙子扎针很稳的,阿姨你放心!”余冰深吸一口气,在胶布撕开的脆响中,他全神贯注,针尖缓缓滑入阿姨青蓝色的血管。
“小伙子扎得真不错,感觉眨个眼的功夫,血就抽好了!”阿姨惊喜的夸赞,让余冰的眼眶一下子热了起来。这一刻他才明白,护理工作可不只是技术活,更是和患者之间建立信任的过程,这信任,比任何精湛的技术都珍贵。
脚步丈量的温度
早上八点,病房走廊里响起余冰推着治疗车的声音,他开始了挨个床号的巡查。来到6床,张阿姨的引流液颜色变深了,余冰掀开被子查看时,张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地缩了缩脚,说道:“麻烦你了,这味道……”余冰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轻声安慰:“阿姨,这说明咱们的治疗有效果呢,您看,比昨天少了20ml!”走到15床,发现监测仪导联脱落,老爷子正偷偷把电极片粘在床栏上,嘟囔着:“浑身贴满这玩意儿,梦都做不踏实。”余冰见状,不仅重新调整了位置,还俏皮地用胶布在老爷子胸口贴出一个笑脸图案,笑着说:“爷爷,这样保证您今晚能做个美梦!”
操作与理论的双重交响
余冰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核对医嘱。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药名就像一道道待解的谜题:9床的降压药要在饭前吃、3床的抗生素需要做皮试、12床今晚要准备备血……带教老师教会余冰用红黄蓝三色标签纸分类标记,还打趣说:“办公桌就是我们的‘战场’,医嘱单就是作战地图。”有一次,余冰漏标了过敏药物,幸好被护士长及时发现。从那以后,他养成了三次核对的好习惯,现在,他对病房里每个抽屉、柜子存放的物品都了如指掌,闭着眼都能找到。
信任的温度与安心的重量
回望这段实习历程,他明白真正的护理技术不在考核表的高分里,而在患者下意识伸向你信赖的手腕;专业价值不体现在锦旗上,而藏在家属从“实习生能行吗”到“麻烦您来看看”的态度转变里;职业认同不在宣誓词中,而在清晨交接班时,发现自己负责的病房整夜平稳的踏实感里。
嘉卫的学弟学妹们,脚踏实地学好知识,在最美的青春遇见最美的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南丁格尔,成就更好的自己。
乐山市嘉州卫生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