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静谧的秋天,窗外淅沥,台灯晕黄的光圈下,书页的墨香裹着雨气,竟氤氲出别样的宁静。指尖抚过书页,恍惚间觉得自己成了一尾鱼,游入无涯书海,而文字是载我的舟。而人生在世,原是需要一叶扁舟的。不然,如何渡过那茫茫大海,如何安顿这颗时常躁动的心。
书海无涯,而好的书籍,便是那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们不单叫人知识,更赐人力量,使人在浮世中得到一片刻安宁,在困厄里寻得一丝光明。
第一次阅读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薄薄的一册,却蕴含着整个宇宙的奥妙。少年圣地亚哥追梦的故事,像一首寓言诗。“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这句话已经被引用至近乎俗烂,但真正读懂它的人并不多。宇宙相助的,并非那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你追寻天命时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坚持。宝藏或许就在起点,但若不经历沙漠的风沙、骗局的考验,你即便站在宝藏之上,也认不出它。我经常在自己心烦气躁的时候翻几页,提醒自己:珍惜当下,但不要停止追寻。
本周阅读群的各位老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自己的心得。大家对不同书籍的理解,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看法,都做了叙述。而在阅读了大家的作品后,我的心灵也有了不同的慰籍。
掩卷沉思,大家阅读的书籍风格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改变,对孩子们的教育教育做出有力的贡献。“世界的精彩,恰恰在于它的复杂与流动。”蒋成瑜老师读《鱼不存在》,让大家明白教育的意义,便在于引导学生在正确的知识基础上,敢于质疑、乐于探索,明白“答案”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而陈泽凤老师读的《云端》,不仅是关于个体救赎的故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用耐心、理解、信任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云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希望和自信,在迷雾和挑战中看见光。柏帆老师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意识到了教育正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心灵成长赋能者的真谛。罗雪、彭玉梅、王李红、邓文沛四位老师,在自我学习、参加了乐山市举行的新教材培训后,也是收获满满,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语文教学,无论是时代变革还是教材改革,都必须让新教材为语言学习服务,为教学教育服务。
文字为舟,渡的不仅是空间之海,更是心海。人生的阻碍从不是终点,而是对坚守者的考验。那些看似无望的停滞、反复出现的挫折,实则在等待下一份不肯放弃的执着。正如种子在冻土下积蓄力量,终将冲破束缚拥抱阳光,总会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怒放的蔷薇。这份坚持,便是跨越黑暗、抵达光明的唯一砝码。“人生或许有太多风浪,但只要我们不丢掉心底的光,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望,那些走过的难、受过的苦,终会成为岁月里的温柔记忆。”《人生海海》让张誉馨老师领悟人生的意义;蔡萌媛老师读《围城》,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认清围城本质后,依然能够选择如何生活、爱与被爱的勇气;杨绛的《我们仨》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书,季崇林老师读《我们仨》,其中温暖的故事,照亮了人生必经的黑暗隧道。
我们乘着前人智慧的舟楫,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与无数的灵魂对话,最终为的是看清自己的心。每一次阅读,都是每一次出发,也是一次回归。外在的世界喧嚣万变,而书海深处,自有永恒的宁静与光明。
人生如海,我愿以文字为舟,在无垠的书海中,徐徐游心,直至生命尽头。
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