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中华汉字,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流中,它含情脉脉、千娇百媚,其美韵风姿令人陶醉。在汉字的带领下,我感受过丰富深远、灿烂璀璨的文化,也尝试探寻一场跨越时空的与“字”的对话……
从甲骨文的神秘古朴,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篆书的婉转流畅,到隶书的方正平直,再到楷书的工整规范,汉字的每一次演变,都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更映射出一个时代思想的演化和追求。
幼童时的我,与汉字的接触从音到形,从形到意,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幼儿园的“鬼画符”到小学的“初步成型”,再到一生的“成熟稳重”,汉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见证着我们的变化。
记得小学时,一放寒暑假,我便喜欢一个人拿着一本字帖去临摹。那时的我,只是单纯地觉得那些字工整、美观,却并未深究其中的奥秘。如今想来,那本字帖应是楷书之作,每一笔都遒劲有力,字体方正,笔画规整平直,给我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稍大一些,爸爸便送我去了书法兴趣班。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温儒雅尔的老师。他耐心地教我临摹字帖,从简单的横撇竖点到复杂的笔画组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汉字的世界。刚开始时,我难以坐住,觉得枯燥无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每当写完一张字帖,我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握笔、运笔和用笔的技巧。虽然刚开始时手抖得厉害,但经过一学期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毛笔的运用方法。老师也不急不躁,带着我一起感受起笔和终笔的美妙之处。虽然我的作品还达不到“蚕头燕尾”的标准,但已经有了几分模样。那一刻,我再次体会到了汉字美的力量,它鼓舞着我不断前行。
再回过头来,已逝昔日的持之以恒。在一笔一画中我也逐渐长大,慢慢体会汉字的独特内涵,但失去了对毛笔内涵的体会,没办法进一步探索自我。在此过程中,当然我听到最多的四个字便是“字如其人”。我就在心中就有了对自己的一个高标准,字不可歪瓜裂枣,残破不堪,必须富有美感、灵感。我参加了几次硬笔书法比赛,获得奖项也体会到字带来的好处,但也限于自我,无法再一次突破自我。汉字,似乎在跟我对话,让我静心而行稳致远;汉字,似乎在跟我对话,似乎在跟我对话那五千多年的转变,让我以史为鉴;汉字,似乎在跟我对话,在跟我对话属于自己本性的美感和追求,让我笃行致远。物是人非,真正和字对话的时间早已被无数作业填埋,黑不见底,浮躁杂乱。
——不,并不是。汉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诗词、对联、书法等艺术形式都以汉字为载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汉字承载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汉字更承载着我和自己的对话,由当下的字为媒介,反映出当下的心态……东方有中国,汉语万年长,文字载信息,文明得传扬。当下的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与灵魂深处来一次“字”我的对话,体会汉字之美,人的美格由此塑造,得以升华,好比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汉字之美不仅仅在于表象的形和意,包罗万象,涵盖天地,物我合一,汉字之美更在于对人内心的塑造,对内心的净化和洗礼,明白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给予我们文化力量,彰显文化自信,促进着每一位中国人不忘本性,砥砺前行。据《说文解字·叙》所记,汉字起源久远,传伏羲观天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演乾坤大道,留天地之象。曰,本立而道生,汉字之美何不妙哉?与君所共适,品字之音形义,品字之灵性,追溯本源。
汉字之美,拆字为诗,字中有画,画中有理。
一笔一画,皆为故事,自我审之,华夏风骨。
教师评语:
俊杰同学结合自身学习书法的经历,坦诚地写出了成长过程中因学业压力与“字”对话时间减少的遗憾与“浮躁杂乱”的状态,非常真实,容易引起共鸣。整篇文章将个人成长经历与宏大主题完美融合,流露出对汉字真挚的热爱、敬畏与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