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田间常见的稻草,摇身变成承载千年民俗的“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沐川草龙走进实验小学五年级2班,用一堂沉浸式课堂,带同学们触摸感知传统手艺的魅力。
课堂上,非遗文化的种子先从“知”开始萌芽。在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沐川草龙非遗传承人陈丽燕老师通过PPT、稻穗标本和影像资料,一步步拆解沐川草龙的“蜕变史”:从稻田里的稻草,到节庆中灵动的龙灯,每一步都藏着古人的巧思。更有干货满满的讲解——草龙选材要挑怎样的稻草才够坚韧?编扎时又有哪些不传之秘?它的历史渊源、背后的文化寓意……同学们听得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眼里满是好奇。
最让人期待的“草编体验”环节,更是让课堂热闹起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焕彬老师和助教们亲自上阵,把复杂的草龙编扎技法拆成简单步骤,手把手教大家操作。细嫩的草茎在指尖翻飞,有的同学专注编扎小巧的草编鱼,有的试着制作草龙的局部结构。虽然手法略显生涩,但每个人都全情投入,当亲手完成的小作品成型时,一个个脸上都绽放出满满的成就感。
要知道,沐川草龙可不是普通的手艺——它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咱们四川的文化“活化石”。这次“非遗进校园”,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传统技艺,更在心里种下了传承文化的小种子。
未来,期待更多非遗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手中、心中焕发新的生机!
乐山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