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初、高中教育的衔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近日,乐山外国语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初、高中联合物理教学活动。以“电阻的测量”为教学内容,旨在加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通过对同一知识在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不同深度的探索,为学生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体验。
同一知识点,不同学段的深度探索
电阻的测量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了解电阻的基本概念;进入高中后,则需要深入理解测量原理并掌握系统误差分析的方法。

此次初高中联合教学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梯度设计,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实现平滑过渡。
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伏安法原理讲解
首先由初中杨敏老师带领17班的同学温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通过公式R=U/I计算电阻值。并由一位同学设计电路图。
然后由高中朱宝剑老师对比电流表的外接法和内接法及两种接法的适用场景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学段的深度与广度。
系统误差分析
教师详细分析了两种接法的误差来源:外接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导致电流表测量值偏大,从而使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内接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导致电压表测量值偏大,从而使电阻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临界值判断方法
教师通过公式推导,讲解了如何根据待测电阻Rx、电流表内阻RA和电压表内阻RV的相对大小,选择最适合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师生互动活跃,思维火花迸发
活动中,初高中学生积极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生对高中知识充满好奇,回答问题踊跃;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讨论环节“误差的来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收获好评,未来可期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技能,还对系统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初高中联合教学的形式,打破了学段壁垒,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许多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
此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科老师及学生的高度评价。校长表示,未来将探索更多类似的联合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初高中教学的有机衔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次“电阻的测量”初高中联合教学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物理教学实践,也为初高中教学衔接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让物理学习不再有“电阻”,让知识流动更加顺畅!
乐山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