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琼瑶“飘然”去了,脑子里不断地搜寻着与“琼瑶”二字能挂上钩的事物。诚然,对于她的作品我读得很少,甚至记不得具体的篇名了。但是自由、热烈却像是这位知性女作家在我心里最耀眼的光芒。感叹之余,才隐隐约约意识到金庸也沉寂江湖六年余了。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二位也曾有一两行的地位,不禁嗟叹,世人眼中的“大侠”、才女凭借着颇丰的著作也就占了两行不起眼的篇幅。对于普通人而言呢?什么才是答案?
前段时间在逛桃花源时,偶然被路旁的三棵树吸引。一棵已入秋,一树的金黄;一棵还在留恋春天,绿色盎然;还有一棵最为神奇,一半金黄,一半翠绿。我惊奇地问:“为什么相邻的两棵树,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还有一个‘黑白无常’”同行的伙伴答道:“因为那棵树离垃圾桶最近,被熏黄了。”一时,我不知是该笑还是该无语凝噎。这幽默地回答让沐川的夜晚更加寂静,更加地迷离,更加地引人深思。笑着笑着,浮现出《悉达多》中的一段话:
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学云:“和尚莫将镜示人。”
师云:“我不将镜示人。”
学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可能会一无所获,一无所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发现才是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当自身不被外在固定的任何一种幸福标准桎梏的时候,他就能以全然开放的态度去做自己。豁然开朗,正是“桃花源”。明白了为什么史铁生要“好好儿活”,海子却有了“别样”的选择。
华滋绿叶不理解金黄银杏的飘落,就像秋天不懂夏的热。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路要走,不用谁来理解,只要是自己所追求的就行。人对于他人的评价标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其根本在于社会性。所以琼瑶做到了尽情地绽放,尽情地飘然;海子也选择了找寻而不是停留。海子想要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房子不是居住的,而是永存的。海边一座坟面向着大海,第二年春天到了,坟上面已经开满鲜花了。对于芸芸大众来说,看到坟头都长满了草一定是极其伤痛的,乐观豁达如东坡依旧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我不理解,没关系。因为答案在心中。所以,树的金黄便已经是他的答案。
也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装饰天空的云里面一定藏着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还有解不开的结局。天蓝蓝的,遥不可及的;云绵绵的,变幻莫测。往梦中去,从梦中来,追寻过、停留过、思忖过,依旧朦胧,就是一场大梦。有答案吗?没有。没有也是一种答案;有。梦就是答案。射线一但有了开端,那便没有终点,所思亦是如此。诗人、作家如此,实中的老师们亦是如此。“学习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的被迫接受的痛苦”是李金科老师在一年数学教学中的答案;“将情境问题化,问题进阶,思维进阶,提炼考察成果,提高学习考察成果汇报与解释能力”是刘海燕老师培训的答案;思考后的坚定是唐郑红老师和王燚老师的答案;“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是曾丽分老师的感悟;“到九年级上册讲‘延续文化血脉’时再拿出来跟学生共享”是宋颜株老师的计划;包容万象,博采众长则是文清老师的胸怀;世间除生死外无大事是罗发老师的见解;保持善良与热爱生活是赖静老师、虞昊澜老师和任海英老师展现出的真善美;以困难为动力是潘丹老师的方式;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是刘思宇老师的决心。
可能,我们都曾困顿。大淖里趟过澡,污泥满身;羊肠道边失过足,灰头土脸;十字路口走错过,绕一大圈。所幸,转眼见过一树金黄;所幸,抬头追过风、望过云;所幸,回眸,答案未曾盖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