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许美静在《城里的月光》里唱到:城里的月光,能把梦照亮,能温暖他心房,能守护他身旁。作家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写到: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活到中年的我现在才知,其实读书与写作也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人生有三种困境:一是人生来只能做自己,而且与他人注定无法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意味着焦虑。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我们如何排解孤独、缓解焦虑、祛除恐惧,我想除了月光和春光,还有读书与写作。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然而我们却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本周我们的才子杨靖老师读了南北朝文学家鲍照的《芜城赋》,理解了鲍照对人类终极结局的深深哀叹惋惜,在自己创作的《芜城赋》中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阐发了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式的担忧却又无解的悲悯,当然也在创作中排解了自己初为人师的焦虑。罗发老师读林海英的《城南旧事》,理解了“疯子”的孤独,那就是——纯粹。年轻却深刻的范芯悦老师读余华的《文城》,理解了文中主人公们不可思议的真诚、愚昧和墨守成规——那是因为时代。同样年轻的文清老师也读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 理解了主人公福贵在如此糟糕的生存环境下为什么活着?答案正如书上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我认为:死亡,是雪虐风饕中钻进茫茫黑夜的决绝;而活着,是翻山越岭中又见袅袅炊烟的留恋。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而活着却需要莫大的幸运、智慧和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会在我们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有把自己放在浩瀚时空的大背景下的时候,才能理解他的所做所为所想。李金科老师再读鲁迅的《故乡》,与学生时代的阅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活成了“迅哥儿”,实际我们大多则更像“闰土”。这让我想起了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初看人人都笑她,再看世间皆是她。在这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里,包法利夫人一面在现实泥潭摇摇欲坠,一面在追梦路上无法自拔,其中心酸和不甘,道尽多少成年人的矛盾与崩溃。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求而不得的烦恼和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那就去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去寻找吧!雷霞老师读李娟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春夏秋冬,在书中满足了现实生活中未能去新疆旅游的欲望。夏露老师读林帝浣的《等一朵花开》,去品尝不同地域美食、去感受不同风土人情,见识人情冷暖,感悟生命的真谛。潘丹老师读黑柳彻子的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并结合自己青年教师展示课后的反思得知:我们要学会相信和尊重孩子,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曾丽芬老师也在观影《灵异第六感》中获此感悟。张显军读《烧掉数学书》后得出结论:数学课的目的不是培养懂得数学的学生,数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懂得思考。黄秀英老师读了《非暴力沟通》后学会了与他人温柔而又有力量的交流四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表达自己的请求。刘海燕老师观剧《知否》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厚爱。刘思宇老师观《东北警察故事2》感受到了人性的恶以及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夏丽红老师读《感恩是人生开悟的第一课》后发现了自己身边一直存在的小美好和小确幸,也更加坚定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赖静老师则反思自己的工作,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 如何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教师呢?那就是:教到老,学到老。历史老师曾子瑶和物理老师李亮撰写了他们参加完了青年教师展示课经历,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非常赞同曾老师说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活到中年的我才意识到,人生其实随波浮沉,并不由个体的意志做主。除了直线上升,也可能下降,有弯路,有泥潭,有冷箭,还有毁灭你与你何干的无妄之灾。如何在这沟沟壑壑的一生中获得宁静与力量,我想各种各样的书籍会告诉你答案。我认为:读书与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它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作家梁晓声曾说过: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哦!我认为,读书与写作还能帮助你缓解焦虑,祛除恐惧。信不信,随你?但试一试又何妨?
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