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一场木香四溢的雨里,
两草三叶,皆可爱。
——题记
朝露总是准时地在晨曦微露时,点缀出斑斓世界的最初色彩;小溪总能在初春温暖的呼吸中,欢快地唱起叮叮咚咚的歌谣。月圆月缺,盈亏交替,悠悠然已轮转了千年,这份亘古不变的韵律,便是自然——一个我们渺小人类永远依靠与信赖的心灵圣地。
依稀记得那年深秋,我怀揣着对自由无尽的向往,踏上了前往雾山的旅程。
缓缓深入山中小径,空气湿度逐渐攀升,仿佛连空气中跳动的木香分子都被染上了湿润。耳边隐约传来冷泉潺潺流动的声音,宛如天籁。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森林深处,一棵古树尤为引人注目,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屹立在那里,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变迁。树干之粗壮,需数人合力方能环抱;树皮粗糙皲裂,每一道裂痕都像是时间精心雕琢的印记,里面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故事。枝丫向四周伸展,虽有部分已干枯,但仍有些许顽强的叶片在晚雨的轻抚下颤抖,坚守着生命的最后防,。那些叶片,即便边缘泛黄卷曲,也紧紧依偎在枝头,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生命的永恒与不屈。
我缓缓走近这棵古树,轻轻触摸着它那饱经风霜的树干,心中不禁涌起无限遐想——你究竟在这世间屹立了多少个春秋?你如同一部鲜活的史书,无声地记录着时光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岁月失语,惟石与树能言。”你又何尝不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珍贵言语?你以沉默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而苏轼的一生恰似这棵古树,命运多舛,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展现出一种倔强的生命姿态。他一生漂泊,在黄州,生活困苦,他却能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风雨中潇洒徐行,笑对人生困境;在岭南,他乐观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便身处困境,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在海南,物资匮乏,文化荒芜,他却积极传播文化知识,为当地百姓开启文明之窗。苏轼就像这古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土地”,用坚韧和豁达书写着生命的华章。在漫长的岁月里,唯有坚守自我,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此刻,我与风融为一体,自由地穿梭于森林之间,感受着每一片树叶的轻轻摇曳,每一朵小花的微微颤动。我彷佛拨动了大自然这把巨大幽韵古琴的琴弦,直击心底的和弦正和着心跳共振。
人生,正如这自然的万千景象,唯有历经磨难与洗礼,方能茁壮成长。古树无畏风雨雷电的侵袭,岁月的磨砺让它的根扎得更深,枝干愈发苍劲有力,它以沉默诉说着坚韧与不屈的力量。苏轼的一生虽坎坷不平,却如同在风雨中坚守的劲竹,困境成就了他文学与精神的高峰。雨中的花朵与树木,在洗礼中愈发灿烂夺目,它们不逃避雨水的敲打,而是从中汲取生机与力量,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次的邂逅,把我与自然的情谊,深深根植在心里。我愿成为自然的一角,与它携手在岁月的长河中翩跹同行,共绘那和谐共生的绮美画卷。此后,无论风雨如何侵袭,我都将铭记这片深秋森林的馈赠,让对自然的热爱,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如明星在夜空恒久闪耀,似繁花在春日绚烂盛开。
教师评语:
恩灿同学的《低语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的优秀散文。文章选取了苏轼在黄州、岭南、海南三个典型逆境时期的表现,精准地诠释了“古树”所象征的“坚韧、豁达、扎根、成长”的精神内核。事例典型,分析到位,将自然感悟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相联系,完美地诠释了“低语山雨”背后蕴含的生命哲理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