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乐山一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如火如荼进行。4月14日,该校高2026届语文组彭诗敏老师在录播室,以“探骊得珠,寻诗情画意——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为主题,呈现了一堂生动而富有深度的诗歌鉴赏课,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教学设计。
对比析诗境,思维促提升
课堂以柳永的《望海潮》与姜夔的《扬州慢》为范本,通过对比两首词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及艺术手法上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盛世繁华”与“战乱废墟”的情感表达。彭诗敏以数据诊断开篇,通过分析学生预习答题情况,精准锁定教学难点——意境理解与手法分析。课堂上,学生通过填写对比表格,梳理出《望海潮》中“烟柳画桥”“千骑高牙”的富丽景象,与《扬州慢》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的荒凉意境,直观感受两首词“一盛一衰”的审美张力。
手法探秘,诗意延展
在“深入文本析手法”环节,彭诗敏巧妙结合高考考点,引导学生挖掘两首词的创作技巧。《望海潮》的“点染铺陈”“视听结合”与《扬州慢》的“今昔对比”“化用典故”,在师生互动中被层层剖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的深意,领悟到姜夔借典故暗讽战乱之痛的匠心。
拓展实践,以练固学
课堂尾声,彭诗敏以徐铉的《题梁王旧园》为拓展材料,组织学生现场答题并点评。学生主动登台书写答案,从“荒台秋石”“雁鹭愁”等意象入手,分析诗中“物是人非”的悲凉意境,老师及时点拨,强调“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同时带领学生联系南唐遗臣徐铉的生平,解读诗中隐含的家国沧桑之感。这一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巩固了鉴赏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场表达能力。
以诗育心,传承文化
整堂课紧扣“语言建构”“审美创造”“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触摸古人的哀乐悲欢。课后,学生纷纷表示:“对比分析法让晦涩的诗歌变得清晰,我们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历史与情感。”
此次赛课活动,既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平台,也是诗歌鉴赏教学的一次创新实践。彭老师以扎实的功底与新颖的设计,为传统文化课堂注入了活力,彰显了我校“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核”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