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山一中正高级教师、化学教研组姚增凤老师在录播室进行了题为“物质的量”的名师引领课展示。她巧妙地融合了科学史、认知规律和现代技术,成功地将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副校长帅培林、政教科主任邱伟及化学组全体教师到场观摩。

一、高立意导入:从全球视野到学科本质
姚老师没有直接切入概念,而是从国际计量大会统一计量单位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将“物质的量”置于国际单位制(SI)的七大基本物理量的宏大背景中,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质的量”不仅是章节考点,更是理解全球科学协作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从起点上提升了课堂的格局,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精准化破障:诊断思维堵点并递进分解
课程的核心在于精准预判并突破了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时常见的“思维堵点”。
堵点1:“物质的量”一词的抽象性。学生容易将其与“质量”混淆。姚老师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长度”“质量”等物理量,明确“物质的量”是衡量微观粒子集合体数量的物理量,强调其单位是“摩尔”,从而剥离了词语本身带来的模糊感。
堵点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²³)的巨大与空洞。这个数字远超生活经验,姚老师利用豆包AI工具回答“6.02×10²³只蚂蚁的占地面积”这类新奇问题,将巨大数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有效化解了概念的抽象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微观粒子的“小”和集合体的“大”。
堵点3:概念与应用的脱节。为避免学生“听懂了但不会用”,姚老师采用 “一例一练”的教学模式。每个核心知识点(如n = N/NA)讲解后,立即配以针对性练习,实现讲练无缝衔接,确保知识当堂过手,形成高效的学习闭环。

三、名师引领示范:多维解析优质课堂与AI赋能方向
评课环节,老师们从教学目标、AI赋能和课堂互动等方面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帮助学生突破“物质的量”这一难点,实现了从概念理解到定量应用的提升,搭建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姚老师语言精炼,善于设问,结合生活情境降低理解难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教学方法高效。课堂练习设计精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定量认识微粒,并联系摩尔质量展开计算,有效拓展了学生思维。
最后,帅培林从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语言表达及技术融合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姚老师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以及简洁清晰的语言,有效支持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他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运用AI技术,辅助学情分析、资源推送与作业批改,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名师引领课不仅展示了优质课堂的标准,也为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技术融合应用提供了明确方向。
乐山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