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穿越千年间最动听的诉说。
小时候,妈妈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教我写字。我们一起临摹字帖,尝试走进汉字构造的奇妙世界。每一笔落下,是“点”的高峰坠石——如山峰般峻峭;是“横”的千里阵云——铺展万里的辽阔;每一次“挥毫”,则化为“竖”的万岁枯藤——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展现;“撇”则似陆断犀牛般的锐利与坚定,“捺”则是崩浪雷奔的激昂与力量之源。夜幕低垂,雨丝如织密布于天际,轻抚着每一寸湿润的地面,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情感流露。水洼间跳跃的雨滴,在微光下泛起层层涟漪,犹如心湖被轻轻触碰后的波澜不惊。墨线在纸张上开合舒朗、震荡出锋芒时,仿佛穿越时空,在纸上展开了一场场雅集。沉着俯仰之间,亦思古追今。肌肤之间传来温热,耳畔响起妈妈的轻语:“人”字一共两笔,逆锋起笔处收放自如,一“撇”书写人生路上追逐的梦想和热情洋溢的追求,“捺”则寓含放下后的宁静与思考的人生智慧;“永”字意蕴深远,犹如水源长流不断,于方正之中蕴含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中国魂的力量源泉。小雨嘀嗒,桌前的笔画中静静流淌着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我第一次走进了汉字的万象世界。
某日,于藤椅中蜷缩,轻启书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韵悠扬,在耳边回响不绝。逐字细读间,微风轻拂书页沙沙作响,似为这古老旋律伴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人在山花烂漫时提笔写下幸福,平仄交织的节奏宛如温柔的手指,在心弦上轻轻弹拨着音符。从“桃之夭夭”的生机盎然里,仿佛目睹春光明媚下千万朵桃花纷纷绽蕊,;至“之子于归”时,如见新娘脸颊绯红、与桃花交映生辉。午后阳光透过斑驳树影洒落,《诗经》之上弥漫着桃花香氛,在时光流转间氤氲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窗间过马,珠流壁转。柔软床榻之上,我手中紧握《红楼梦》,那墨香与纸页摩擦的声音如同细语呢喃。虽然不能洞悉其中深藏的历史沉吟与人性百态之奥秘,但仍对这本“古著”抱有好奇之情。一瞬间,“腐草为萤”这一字谜点亮了我的眼眸——好奇心驱使之下的一次探索之旅就此展开。眉头紧蹙,苦苦思索,思绪如藤蔓般蔓延开去,试图寻觅答案的踪迹。化蝶?变蛾?或是花开花落?种种猜想纷至沓来又逐一破灭。时间在思考中悄然流逝,苦闷的我最终翻开了注解。谜底“花”字终于浮出水面——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季夏之月……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是由腐草和烂根转生,即“萤”为“草”化,从谜面中取“艹”与“化”便组成了“花”。揭开谜底那一刻恍若春雷乍响,在心中激荡起无尽惊叹之声:“汉字之美竟如此深远!”那一晚,一道光芒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文字的热爱与求知欲的种子——它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并随着时间流转茁壮成长。
汉字,从殷墟的土坡悠然踱步而来,于黄河之畔生根发芽,在九州大地上繁衍成林,浩瀚如潮水般铺展在历史长河中。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倾听自身跳动的脉搏——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心跳声与中华文化薪火不灭的生命力。每一笔横平竖直都蕴藏着坚韧风骨之美,每一点撇捺飞扬则承载着民族血脉之魂。历经千年沧桑而不衰败的经典书写,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
提笔,墨香轻扬,笔尖上——杏花春雨、江南百景、穹庐塞外……中国,美丽富饶的土地,就在这方正之中。
教师评语:
覃梦佳同学的《方正之间 浓墨中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感悟,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从儿时习字的温馨回忆切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汉字的笔画之美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体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随后,以《诗经》和《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为例,进一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智慧,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将汉字与民族精神、历史传承紧密联系,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全文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又有对汉字之美的独到见解,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